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青戏节在“喜新厌旧”中成长 褒扬和质疑同在

2011年09月27日 09:41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青戏节在“喜新厌旧”中成长褒扬和质疑同在
    《狂人日记》以废墟式的舞台与“狂人”式的表演博得很多观众的好评。李晏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第四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落幕,百位观众参加本报百期观剧,褒扬和质疑同在

  青戏节在“喜新厌旧”中成长

  12个国家和地区、57部风格各异的作品。为期20天的第四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前晚终于闭幕。本报第100期观剧组织了百名读者在青戏节期间参与了11部戏的观剧活动,最终李建军导演、改编自鲁迅小说的《狂人日记》以新颖的舞台形式、深刻的阐述获得87分总分,名次位列榜首,成为11部戏中分数最高的作品。艺术总监孟京辉表示,今年青戏节的国际阵容和多样性风格较前三届有了很大的进步,国际化也越来越显著。而观众点评里也表示,青戏节让观众看到了多种多样的戏剧风貌,希望一届比一届更好。

  观众“喜新厌旧”

  作为年轻戏剧人展示自我的平台,青戏节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本报此次百人观剧,连日来就收到读者踊跃报名。而且80%以上的读者都表示对严谨和实验先锋的舞台剧感兴趣。从观剧报告看,此次11部作品中,中规中矩的作品并未受到观众的青睐,比如导演赵淼的《九种时刻》,虽然作为肢体剧较过去有所深入和提高,但一如既往的表现形式观众得分并不算高。

  反观新颖且独具个人色彩的作品却博得欢迎。比如李建军的《狂人日记》、裴魁山的《暴虐伯爵》,虽然分别改编自鲁迅与法国著名剧作家阿尔托的经典作品,但导演以新颖的形式和深入内心的人性挖掘,让观众产生了极大共鸣。此外,国外戏剧方面,荷兰艺术家带来的《小鹿斑比》以及法国剧目《红伶秀》等都因为独特的创意分数也很高。

  创作“突破传统”

  今年青戏节一共57部作品参加,本报100期观剧只选择了11部作品,因此对青戏节全貌的了解只能算是凤毛麟角。不过观剧报告中显示,多元化特色的新人新作正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崭露头角。如导演李凝的《冰冻期/卫星》虽然在观剧中得分不高,但导演纯粹的创作理念还是打动了很多观众。

  此外,未参与到观剧活动的新人新作也有很多值得一提的亮点。比如导演储志勇的《鲸鱼》,利用多媒体和声音技术呈现一部讲述自由的说唱音乐剧,被很多观众誉为“最具青戏节气质”的作品。而导演黄盈的《黄粱一梦》,以戏剧戏曲结合的方式阐述了一个亦古亦今家喻户晓的故事,这些在创作上颇有突破的作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 戏外

  孟京辉编“新锐档案”

  在青戏节谢幕当天,青戏节艺术总监孟京辉偕同青戏节组委会发布了新书《新锐戏剧档案》,这是孟京辉继《先锋戏剧档案》后,编纂的第二部剧本集。书中收录了青年导演赵淼、邵泽辉、裴魁山、李建军等人十年来的作品,以及论文等。

  孟京辉表示,十年过后,新一代戏剧创作人还是以导演为主,他希望这样一本书对于总结当代实验戏剧,以及戏剧人的创造力、想象力提供一个可行的注脚。并希望青戏节能够脱颖而出更多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导演。

  采写/本报记者 天蓝

  成绩单

  新京报观剧第100期

  ●2011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

  ●观剧时间:9月13日——9月25日 

  ●观剧地点:蜂巢剧场、国家大剧院、九个剧场等

  国内篇

  1《狂人日记》 导演:李建军 87分

  观众点评:经典小说加现代元素,使剧本在面对青年观众时,既起到了启迪蒙昧又疗救愚顽的意义。(岳文岚)

  2《九种时刻》 导演:赵淼 80分

  观众点评:与赵淼已成套路的作品相比,呈现出了某些不同的气质。但某些片断衔接不精致,需改进。(无名)

  3《屋里的大象》 导演:毛尔南 78分

  观众点评:山寨孟京辉有五分像,露了小剧场商业剧小品化的马脚,藏起来还能再加分。(小安)

  4.《暴虐伯爵》 导演:裴魁山 76分

  观众点评:故事把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挖掘出来,给我们做了一次很残酷但是很有作用的心理SPA。(杨磊)

  5.《冰冻期/卫星》 导演:李凝 70分

  观众点评:导演自导自演,身体力行值得钦佩。该剧思想纯粹,能打动人,只是技术上粗糙。(李腾飞)

  6.《愤怒的街头》 导演:李耀林 60分

  观众点评:剧情不够吸引人。生命是个大主题,但我并没有感受到生命主题在编剧心里的投射。(曹嘉馨)

  7.《斗地主》 导演:昆火 57分

  观众点评:观众上牌桌有游戏感。但内容水,都是网络段子短信笑话耳熟的哏。 (无名)

  国外篇

  8.《小鹿斑比》(荷兰) 85分

  观众点评:演员的表演非常到位,节奏控制很好,充满奇思妙想。(王硕)

  9.《红伶秀》(法国) 80分

  观众点评:这不算戏吧,准确的说是用一些喜剧元素装点的独唱会,好在观众也看的轻松。(夏夏)

  10.《一扇或开或关的门》(法国) 75分

  观众点评:此剧目演员的表演十分到位,认真揣摩了编剧者创作时的内心想法。(余立平)

  11.《沉默之王》(日本) 65分

  观众点评:戏不好看,有一种老派话剧的尘土气,这样的戏还在演,得说人家日本体制够包容。(十一)

  ■ 答疑解惑

  专访青戏节节目总监邵泽辉,回应票价高、部分观众素质低等质疑

  有效果,办成“展销会”也无妨

  记者在青戏节期间,听到很多观众对于本届青戏节的看法,而今年很多现象也值得每个关注青戏节的人去深思,记者为此专访本届青戏节节目总监邵泽辉,让他针对观众质疑和出现的新情况一一作出回应。

  现象一:本届北京青戏节有五十多出戏,观众观剧过程十分费时。

  问:北京并非英国爱丁堡或是法国瓦维尼翁,剧场分布并不密集,那么青戏节是否需要“扩招”这么多的剧目?

  答:这个问题首先是要解释青戏节是为谁服务的问题。作为半公益性质的活动,青戏节首先不是赚钱卖票,而是为年轻的导演和创作团队服务,为青年戏剧人提供展示的空间和平台。其次对象才是观众。尤其我们还把国外的作品邀请来,同台竞技,这样做都是让大家有个互相交流的场所。提高团队的艺术视野和观众的审美品位。当然剧目也不会越来越多,明年如果继续增加我们也会考虑到空间、时间和资金问题。但就目前来说,今年的剧目从量上说符合我们的标准。

  现象二:参选青戏节的戏,组委会都会补贴一些创作经费,不过目前为止,组委会并未透露给予补偿的标准以及哪些剧目能够获得。

  问:有人说这次青戏节会给一些剧目两万元的创作经费,什么戏都能拿到吗?

  答:我们的补贴标准是针对原创的首演作品。新作按照单场八千元到一万元给予补贴,这个经费不包括剧场、宣传、整体服务等。而有一些之前演过的戏,我们的补贴就会相对少一点,因为它的制作成本和创作成本已经解决了,不会像新作那么费劲,只需要恢复一下,所以相对少一点,所以标准是统一的。并非哪个剧组哪位导演和我们熟就多给,不熟就少给。

  现象三:今年由于有些剧场加入了旅行团购票,一些非戏剧观众在提前退场时居然大摇大摆走出剧场、站在观众席,甚至与剧组起冲突。

  问:由于今年青戏节演出范围扩大到11个剧场。因此观众群体此次也大为增长。观众水平参差不齐,青戏节今后在这方面如何培养?

  答:青戏节不能让所有人满意,每个剧场都有不同的观众定位,我们只能说希望更多人走进剧场,但不能挑观众。我觉得只要我们的作品质量不断提高,让观众看了以后有很强烈的感受,他们自然会留下来仔细看。

  现象四:这次青戏节的票价虽然大多在100元左右,但个别剧场,也有150元左右的票价,几乎与市场上一些商业戏剧等同,很多观众非常不满。

  问:这次一些剧目的票价有点高,为什么?

  答:如果拿青戏节和大学生戏剧节5-10元的票价相比,是有不同。但相比较第一年(青戏节)100元的票价,我们今年最低80元,其实是低了才对。但个别剧场由于是合作,我们也没办法控制票价。

  现象五:今年一些参展剧目有部分商业色彩。很多人质疑,青戏节现在已经变成“展销会”。

  问:青戏节应该是青年戏剧人展示创意和灵感的平台和“秀场”,但今年在突出个性和创意的同时,也有一些商业戏剧加入进来,这是否有违青戏节的宗旨?

  答:青戏节的平台是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创作,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反对过一个今后能进行商业演出的戏,以往很多导演的作品也是通过青戏节走向市场的。我们希望年轻的团队和导演能够在青戏节平台上去打磨作品,转向商业方向,或是艺术方向都是他们的选择。说它是个“展销会”其实也可以,让更多演出商和行业人士关注青年创作力量,这才是青戏节应该做的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