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广播剧如何走出亏损怪圈 学者建议研究受众习惯

2011年09月29日 15:53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如何走出“卖一集亏一集”怪圈

  广播剧期待“铁血黎明”

  近日,电影《辛亥革命》在全国上映,广受好评。与此同时,同样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广播剧《铁血黎明——1911》,正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率黄金剧场热播。该剧导演、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副厂长刘风告诉记者,在未来,广播剧与电影、电视剧“齐发”的形式会越来越普遍,广播剧还将以“音碟”、“网络音频”等多种形式与听众见面,要走出“卖一集亏一集”怪圈。

  盈利模式单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广播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不少经典广播剧曾伴随几代人成长。近些年来,广播剧的发展陷入了困境。据刘风透露,目前一集广播剧的制作成本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但卖给电台播出的价格仅为一两百元,几乎是做一部亏一部。他认为,这跟广播剧的制作水平有着直接关系,“以往一些广播剧,剧本不够完善,录音也较粗糙,自然吸引不了听众。”他还表示,广播剧的市场化运作方面也存在较大不足,“盈利模式还比较单一。比如植入式广告,在电影里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但广播剧通过这种方式盈利的还很少。”

  刘风表示,事实上,我国广播剧的市场还是很有潜力的,因为城市中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广播是他们开车途中的首选媒体,学生人群拥有收听广播习惯的也不在少数,另外,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到来,广播的老年受众人数也呈上升趋势。

  推精品带市场

  刘风透露,上译厂正在尝试走“推出精品,带动市场”的广播剧之路,《铁血黎明——1911》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该剧不仅汇聚了丁建华、乔榛、刘广宁、曹雷、童自荣等老中青三代配音艺术家,还首次运用了类似影视剧的制作手法来打造广播剧,“我们组织了一个专门的剧本创作团队,用了半年时间进行资料档案的收集梳理工作。演员录音前,都要像演话剧一样先对词排练。而音效都是后期加的,听起来更加逼真,更有同期感。每一集里,还穿插了具有年代感的市井民谣,很有意思。”

  在营销上,《铁血黎明——1911》和电影《辛亥革命》一起主打“献礼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刘风说,上译厂将来还会推出与广播剧相关的音像制品、网络音频,建立多种渠道的盈利模式,“目前最重要的是推出更多精品,广播剧只有得到听众认可后,才能进一步走向市场。”

  研究受众习惯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葛颖教授对上译厂“推精品”的做法表示赞同,他认为,一部制作精良、艺术水准很高的广播剧具有很强的市场突破性,他同时指出,现代人文化消费的想象力正变得日益贫乏,广播剧更应注重表现故事的逼真性。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李同兴教授表示,广播媒体在表现手段上具有自身局限性,这就要求广播节目更加注重研究受众的收听习惯,“比如,对于坐车的听众来说,节目不应该过长,80年代那种长篇广播剧,已经不太适合放给他们听。而老年听众和学生听众往往喜欢趣味性较强的节目。广播剧应该尽量与这三类主要听众的生活建立联系。”另外他还指出,广播剧可以发挥制作成本低的优势,在年轻人中开展广播短剧创意大赛等活动,以此引发社会关注。

  记者 罗震光 实习生 蔡晓婷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