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山西戏剧遭遇“剧本荒” 演员无奈 观众审美疲劳

2011年11月24日 15:21 来源:太原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老戏年年演 新戏找不见

  破解“剧本荒”山西在努力

  核心提示

  去往北京的火车上,张德胜把手里的矿泉水瓶子捂得温热,心里更是急切如火。这是2009年的冬天,为了商讨新话剧《立春》剧本,省话剧院副院长张德胜赴京拜访编剧李宝群,省话新剧《立春》邀请总政话剧团编剧李宝群创作。之后两年,为了《立春》,张德胜经常往返于京晋之间。

  《立春》之前,是风光了好多年的话剧《立秋》,风光是风光,无奈也无奈。《立秋》之后的省话,长时间无新作诞生。“剧本荒”是全国性问题,上世纪90年代末,北京人艺出重金征集优秀原创剧本,动静很大,但收获极小。

  从《立秋》、《一把酸枣》到《疯狂的疯狂》、《傅山进京》等,山西戏剧经历了近十年的辉煌。至今,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依然不知疲倦地在舞台上“舒活筋骨”。观众审美疲劳,剧目“老态龙钟”,山西是否面临“剧本荒”,我们应当怎么办?

  A 演员无奈: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原创新作缺乏,经典剧目的处境不容乐观。一遍遍重演,让演出团体和观众“审美疲劳”。

  舞台上,王建华是众家丁之一,出场时间近一小时,大多充当“背景”。他的独立台词有四五句:“把门打开”、“还钱”等。王建华26岁,2005年进入省话担任演员。当时《立秋》已经演了七十多场,他接过前辈的“重担”,当了6年家丁。其间,他跟着《立秋》五进国家大剧院、全国各地巡演,亲身体验了大剧历久弥新的魅力。久演不衰证明《立秋》是一台好剧,但上台就几句话,让风华正茂的小伙子有点郁闷,他眼巴巴地等着排新戏。

  今年10月底,王建华拿到了省话新剧本《立春》,心里格外踏实。《立春》剧本创作两年,7易其稿。“新剧里,我的台词反反复复就一句话,但表演的空间很大。”他说,剧院演员不多,家丁的角色还得交叉上演。而在剧中扮演男童的孩子,因为排演周期长和渐渐长大,已经换了4个。

  B 编剧老化: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省内的剧作家中比较能写的有30人至40人,年龄普遍较大。”省文化厅创作室主任王辉介绍,目前全省专职剧作家有一百人左右,50岁以上的占了一半。

  戏研所剧作家赵爱斌是资深编剧,《范进中举》、《碛口古镇》等大戏是他的代表作。今年,他新创作了晋剧《上马街》,“可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在编剧创作这一块,我看不到后面的人。”赵爱斌话里透着孤单。

  “30岁左右的剧作家约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他们思维灵活,有创作技巧,但作品流于稚嫩。”王辉遗憾地说,尤其是在戏曲创作方面表现更为突出。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除了故事构架、道白外,唱词讲究韵律、平仄,编剧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还须通晓音律、节拍、韵脚,熟悉舞台、灯光、唱腔,甚至方言。“没有20年的积累,拿不下来。”

  近年来,专业编剧队伍也补充了新生力量。由青年剧作家创作的知名作品,有市话的话剧《饭局》,编剧叫曹熠,24岁。不少青年剧作家们还在磨练期,写个小品、编个短剧,以积累经验。更多科班出身的年轻编剧,毕业后就改行了。

  C 人才流失:贤臣择主事,良禽择木栖

  戏剧不景气,剧作家的辛劳得不到认可,这是导致剧作家流失和缺乏创作动力的主要原因。

  “创作戏剧剧本耗时费力,一部大戏需要经过前期审查、研究讨论,然后反复改动、打磨。写了几抽屉剧本、没有一部上演的剧作家大有人在。”王辉说。

  而进行影视剧创作,则周期短、赚钱快。近年来不少剧作家纷纷转向影视编剧的怀抱,我省剧作家张晓亚从事戏剧创作二十多年,创作、改编、移植大中小型戏曲剧本近四十部,曾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奖剧本奖等。近年来,电视剧《狼毒花》让他再度声名鹊起,他创作的电视剧剧本也有二十余部。

  同样当编剧,写电视剧剧本和写戏剧剧本所得的报酬无法相比。一般1集电视剧稿酬约2万至3万元,一部电视剧按20集计算,编剧可创收50万元左右。现在,有名的编剧写1集电视剧剧本,最高能拿到30万元的稿酬,而写戏剧剧本最高的每部只有10万元。创作力旺盛的编剧几天就能写一集电视剧,戏剧剧本没有几个月的工夫,根本无法成型。王辉举例说,姚宝瑄创作《立秋》用时一年半,除了各路专家修改外,在最初演出阶段,他不停打磨了3年。

  “梅花奖是戏剧演员的最高奖项,我省有43朵梅花,获奖46次,居全国之首,而戏剧编剧最高奖项曹禺戏剧奖剧本奖,全省获奖者只有1个,在全国排位靠后。”王辉很无奈。

  D 全国现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今年8月,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委会的剧本讨论会上,12个剧本中只有一个是原创,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室主任喻荣军在微博上感慨:“英国皇家宫廷剧院每年能收到三千多个原创剧本,相比之下,中国的原创力竟是如此薄弱。”2009年底,中国戏剧家协会首期编剧读书班在常州举办,中国剧协、《剧本》杂志社曾针对25个省、市、自治区的剧本创作和剧作家生存状况做过一项调研报告,《剧本》杂志社副主编黎继德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惨状”:上世纪80年代初,吉林的省、地、县三级剧本创作队伍号称“山本五十六”,有356人。如今,这些剧作家几乎全部退休,能写大戏的不足10人。广西剧作家的状况相似,老的老、退的退、走的走,能写大戏的同样不足10人。陕西省专业编剧有十几名,贵州省直属的6个院团,在职编剧只有两人。

  邀请名编剧创作剧本、组织省内剧作家“充电”,我省在解决“剧本荒”的问题上双管齐下。今年,省话将推出新作《立春》,市话儿童剧《身体的秘密》也在紧张排演……

  E 期待新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很少能看到新剧目,并不代表戏剧圈一潭死水。2008年,省话演员李岩成立了“蜗牛的信仰工作室”。成员近二十人,全部是80后,来自电视台、电台、保险等各行各业。他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却对“原创”戏剧非常痴迷。

  去年,该工作室的两部原创话剧在市内某餐吧演出,并以此为阵地,定期登台。今年新作品有《爱情这个狗屁》等3部,其中两部已经上演。工作室里没有专业编剧,剧本是集体创作的,通常是他们“群聊”的产物。你添个桥段,我加点细节,故事构架渐渐丰满。“大题材我们驾驭不了,也没有资金排演,我们只能从小事做起,从自己经历过的事或身边发生的事入手。”李岩说。2010年第一次演出前,成员们在柳巷分发演出传单。现在,他的微博已经有了自己的“粉丝群”。李岩在微博上发布了话剧《蜗牛的信仰》的演出消息,半小时内被转载54次,这让大家备受鼓舞。

  此外,在山西大学的学生社团中,新成员——“梦之航”话剧社刚刚成立一年。学生编剧集思广益,新作品源源不断。

  今年8月底,省文化厅举办了高级编剧人才培训班,组织7名剧作家到上海戏剧学院学习,学期1年,学费每人2.4万元,费用由政府与个人共同承担,旨在为剧作家充电。

  在戏剧舞台上,今天的经典源于当年的原创,我们可以怀念和歌颂繁花似锦的年代,但书写明天,只靠回忆是不够的。          

  见习记者 冯铮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