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百年苏河湾》首披露苏河湾地区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1年11月24日 16:58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百年苏河湾》首披露苏河湾地区鲜为人知的故事
商务印书馆最早的厂房(2007年拆)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本版图片均由闸北区政协委员俞建国提供

  晚报记者 冯兰蔺 报道

  上海早期石库门群诞生在什么地方?由闸北区政协整理编辑出版、今天首发的《百年苏河湾》会告诉你答案。这本文史资料首次披露3.19平方公里苏河湾地区鲜为人知的故事。

  苏州河北岸东至河南北路、武进路、罗浮路,西接长寿路桥,南起苏州河,北迄铁路,现被称为苏河湾。

  【揭秘1】

  苏河湾两次疏浚

  书中首次披露:闸北段的吴淞江,即如今的苏河湾,在近现代有过两次最大的疏浚工程,分别发生在清光绪五年(1879)和光绪十四至十五年(1888~1889),疏浚工程由地方官府统辖进行,上海道道台龚照瑗主持治理。

  当年治理吴淞江闸北段原由,根据当时官府的手稿文献记载有三方面:首先,该河段位于江游下流渲泄不畅,农田水利灌溉受到影响,江水倒灌时,河水又泛滥成灾。其次,垃圾桥段(现浙江北路桥段)河道狭隘,船舟行驶拥阻,碰撞严重,靠河岸船舶停滞颇多。此外,吴淞江潮汐往来,水夹沙流,加之粗草堆集,污秽抛弃留遗,所以积涨滩成地。

  上海道从1888年下半年至1889年下半年间历时一年多,进行了大规模的河道疏浚。疏浚时用新购三沈行机船和借用江南制造局机器挖泥船。挖掘出的河泥由30至32吨的驳船运至龙华嘴卸载。工程由包工头和营造商分段承包。疏浚合同对工期、河泥运至地点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并由保人担保。

  【揭秘2】

  山西北路——早期石库门群诞生地

  隶属于苏河湾地区的山西北路西边,是最典型的早期石库门诞生地。这类石库门多为五开间,后期石库门建筑一般都是三开间,广式石库门为一开间,其建筑类型和布局都明显不同。沿街的房屋尤富有特色,从北至南,排列着各种风格类型的建筑群。其中,不少尚保存完好。

  比如,山西北路547至551弄为复式石库门建筑,布局不同于早期石库门建筑类型。其中551弄2号、3号、4号是复式三合院石库门。护墙高而陡,采用西式彩色玻璃窗,屋内大堂四面和顶部有精致的浮雕木刻。梁、柱、窗、栅,无所不雕,无处不刻,雕刻图案主要是寓意节节高的竹子以及体现富贵吉祥的花卉。房屋的原主人是旧上海知名律师、会计师潘世根。

  山西北路542弄1至7号,则是欧式三层联列式花园别墅,与现今的联体别墅大致相同。但其采用中式马头墙,体现雄伟气势,又能起到防火墙的作用,透着大户人家的内敛与沉稳。原来每户门前都有一个小花园,屋内卫生、自来水设施齐全。

  山西北路口的安庆路330号(绍兴里)是清末建成的绍兴七县同乡会会馆,是巴洛克风格的西式建筑。山西北路469弄(福荫里)12号建筑则有中西风格的石雕仪门,正面有西式墙花石雕门楣,背面有中式图案石雕的门楣。

  【揭秘3】

  苏河湾华界——住过地皮大王黄金巨头

  19世纪后期,今苏河湾西藏北路以西华界地区,这块弹丸之地,汇聚了沪上各商贾名流。

  比如,怡和丝厂(原上海纺丝局)股东徐棣山,1883年在唐家弄建造徐园 (今天潼路814弄13支弄,又名双清别墅)并居住。

  清末红极一时的富商、中国世博第一人徐荣生的侄子——徐润,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商和最大的房地产商,并投资开办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和第一家机器印刷厂,在25图一保(今塘沽路、河南北路,即沪北钱业会馆原址)建造未园并居住。

  第五届上海总商会会长、轮船业巨头虞洽卿,居住在海宁路690至696号。盐业富商、地皮大王、黄金巨头周扶九,则居住在塘沽路630号长春里,其财产折算纹银约5000万两,富可敌国。

  苏浙皖丝茧业总公所总理、中国丰业保险公司董事长、中国丝业银行董事长沈联苏,也在苏河湾毗邻地区建造私家花园止园并居住,今止园路也因此得名。

  闸北机器碾米业公会会长、辛亥革命时的闸北市政厅厅长钱贵三,居住在临苏州河的长安路63号两进深的走马楼。

  除了商贾外,居住在苏河湾华界的还有曾任中国驻日本国公使,清廷商约大臣的李经方(李鸿章之子)公馆,就坐落在安庆路208至272号。清廷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其一处公馆坐落在塘沽路966号。

  《百年苏河湾》作者之一、闸北区政协委员俞建国说,这使尚具朦胧状态的地方自治和民族资本发展逐渐清晰化和实体化,并由此促进了华界的崛起。

  【揭秘4】

  沪最后一座天后宫筹资于民间

  126年前,苏河湾地区的河南北路桥北堍,曾耸立起一座上海最后建造的,且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形制最全、规格最高的天后宫。书中首次披露,就是这座恢弘的建筑,建造筹资却完全来自民间捐赠。

  清光绪五年(1879),出使俄国大臣崇厚与大学士、北洋大臣李鸿章商议,出面奏请朝廷在上海重建天后宫,并同时建造 “出使大臣行馆”一座,以供出洋官员、外交人员有个专门的、固定的居住场所。

  重建天后宫的事项由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上海道台刘瑞芬、上海知县莫祥芝等人着手筹议办理。恰好上海县地境内苏州河三摆渡桥(今河南路桥)北堍处有一片招商局在清光绪二年(1876年)赎购的、面积约12亩的原吴淞铁路基地,便被选作建造天后宫之地。但苦于资金一直没有着落,重建新的天后宫之事就拖延了下来。

  直到清光绪九年正月(1883年2月),才有了转机。本书作者之一、闸北区文史馆馆长马幼炯在书中披露,朝廷诸位出使俄、德、英、美、日的大臣和北洋大臣、上海道台等官员,以及江苏承运商船、浙江承运商船、招商局协运、商船会馆等商家捐银出钱,共募糜银54213两,天后宫才得以建造。

  这座形制宏大、规格高等的天后宫就成了沪上唯一一处敬祀天后的大型、正规的场所,一处新的名胜,就连旁边的三摆渡桥也被老百姓改称为“天后宫桥”了。

  【揭秘5】

  最早连环画和红色报刊,发源苏河湾

  苏河湾地区,还是中国出版业的集聚地。最早的连环画和中共红色报刊,均发源于此。1932年前后,沪上的连环画出版商,约有一半以上遍布在紧靠东部租界的西藏北路西侧蒙古路北公益里,而相关的印刷厂家则多达332家。

  民国十四年(1925年),当时位于闸北的世界书局一气出版了5部冠以“连环图画”的作品:《连环图画三国志》、《连环图画水浒》、《连环图画西游记》、《连环图画封神榜》、《连环图画岳传》。 “这5部重磅作品,编辑篇幅宏大,印刷装订整齐,每部作品还有硬套函装,至此,方才有‘连环图画’的称谓。 ”本书作者之一、闸北区收藏协会副秘书长温举珍说,连环画乃至连环图画的简称,不久即相沿定格叫开。

  1928年以后,一家家连环画出版书局如雨后春笋般在苏河湾地区滋生崛起,这一地区自然成了连环画的大本营。再从这里走向上海全市,走向全国以至东南亚。 1932年前后,上海这样的连环画出版商,约有30余家,占全市的半数以上。

  书中还特别提到,苏河湾还是许多中共红色报刊的发源地。知悉中共党史的人都知道《热血日报》、《公理日报》、《向导》、《布尔什维克》等红色报刊。这些报刊大多数在闸北苏河湾地区印刷、出版,当然,也有分散在全市各处印刷的,然后再送到发行处去发行。而今,全国各红色游览点所展示的许多红色文献、文物,包括许多党内文件,如《中央通讯》、《支部工作》等,其最初都是在闸北苏河湾起步的。

  相关链接

  未来苏河湾将成上海“新地标”

  苏河湾是上海 “十二五”期间“沿江沿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海城市规划总体要求,闸北区委、区政府通过全球招标设计确定了苏河湾发展规划。苏河湾将坚持“高端高档”的定位,在曲阜路文安路、晋元路曲阜路、共和新路北苏州路播撒“三颗希望种子”;实施低碳环保战略,打造沿苏州河生态走廊和曲阜路林荫大道 “两条生态横轴”;实施历史人文战略,在西藏北路浙江北路之间区域植入一条串联起苏河湾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光纵轴”。

  经过五至十年的努力,努力把苏河湾打造成为核心CBD(中心商务区)的拓展区域、金融中心的助力支点、国际都会的人才中枢、苏河文化的魅力舞台,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地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