肄雅堂古籍修复对公众开放 修补一本书最高上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肄雅堂古籍修复对公众开放 修补一本书最高上千
2009年02月13日 09:42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工序-补虫眼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昨天,烟雨朦胧的琉璃厂比往日宁静许多,许多人不知道,在中国书店海王村古玩市场,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正式对公众开放。这意味着,这项传统技艺首次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去年,中国书店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收藏家对肄雅堂很熟悉,它诞生于清光绪年间,专事古籍修补、书画装裱,在京城最负盛名,1958年归属中国书店。五十多年来,中国书店抢救性地为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和专家修补残破的珍贵古籍40余万部,其中不乏善本、孤本,所创造的文物价值用金钱难以估量。而肄雅堂那些身怀绝技、巧夺天工地修补文化典籍的师傅们,则被世人尊称为“古书医生”。

  昨天也许因为下雨和未做宣传的缘故,“古书医生”的工作台边聚集的人并不多。但在现场观众看来,毛笔、锥子、敲槌、尺板、剪刀、竹签,这些随处可寻的工具,在“古书医生”的手中却充满神秘。汪学军师傅正在修复《躬心斋诗抄》,只见他轻轻用毛笔蘸了些浆糊开始粘接破损的书页:“尊重纸张、书籍的特点进行修复很重要,以旧还旧,跟古建筑修复是一个道理。”

  在观众李小鱼眼中,“古籍修复和变魔术差不多”。溜口、补虫眼、画栏、齐栏、作捻、下捻、打磨、打眼儿、订线、粘签,看得他眼花缭乱。汪师傅说,这本《躬心斋诗抄》受伤不算重,修复起来相对容易。对于“重伤书”来说,一天仅修复两三页的时候都有过。

  正在观众看得起劲的时候,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孟宪钧前来打探他的古书修复进展情况。他说,古书可谓综合的艺术品,承载着前人的聪明才智,融汇着时代的精华。每当拿到一本修补完好的古书,真的有和古人遥遥相对的感觉,这是令他感到十分幸福的时刻。“品质不错的古籍,本身要有好的内容,刻工要好,纸张要好,选墨要好,尤其是初版,连刻刀的锋芒都在。可是,一本这样的书,原文原样保存很不容易。因此,延续古书性命就靠这些能工巧匠了。”孟宪钧总结道。

  肄雅堂古籍修复也首次对公众开放,每本收费根据受损情况不同,从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有的甚至需要上千元。“在古代,修补线装书也许是不少读书人都会的手艺,现在并不需要大家都会,但是了解这个古代文化传承的过程,将关注的眼光投向它,也同样有意义。”孟宪钧说。

  (记者路艳霞)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