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为何常青?——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老舍作品为何常青?
2009年02月26日 16:10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今年是老舍先生110周年诞辰。在阔别舞台半个多世纪后,曾经为北京人艺演剧风格奠定基础的老舍名剧《龙须沟》重装上阵,连演23场,上座率达到85%,首轮演出就创下了245万元的票房。本期文化圆桌邀请戏剧导演顾威、艺术评论家宋宝珍、戏剧编剧王珏,畅谈话剧《龙须沟》及老舍话剧的特独魅力。

  ——编者

  《龙须沟》经得住岁月的考验

  顾 威

  人们在观看新排《龙须沟》前,原本有两个担心,一个担心太是《龙须沟》了,纹丝不动扒下来;一个担心不是《龙须沟》了,改丢了魂走了样。现在看来这两个担心都没有了,放心了。再通过23场观众的考验,我们松了口气。

  这次排演《龙须沟》最高任务诠释为:人的价值回归。沟臭人不臭,修沟更修人,为此,恢复老舍先生原作解放前的刘巡长解放后留用为人民警察派出所副所长的情节;将原来程疯子看自来水自食其力的结尾,改为这位过去的落魄艺人重新操起八角鼓施展才华,并对程疯子前面的戏调整充实;为表现人们被压抑束缚的人性获得解放,也为更加丰富人物关系和多彩的情趣,又大胆铺排了二春和二嘎子、赵大爷和王大妈一小一老两条情感线。

  全剧组34位演员,大不过50出头,小至20刚过,且2/3以上不是北京人,要演60年前老北京的戏,不容易。当年演《龙须沟》时这批人还未出生,我算老家伙了,但也没看过。那年我刚上初一。有没有时代感将是这个戏的命门,非解决不可。除了一些剧照,没有其他影像资料。幸好剧院早年编辑出版过《〈龙须沟〉的舞台艺术》,人人必读;请舒乙讲老舍和《龙须沟》;请参加过当年演出的老艺术家现身说法;四处寻觅“疑似”臭沟,总需让大家闻闻沟臭见识见识沟沿人家;看北京曲剧《龙须沟》录像;每人记创作笔记,撰写人物小传;请专家讲北京话;用一个月集中专攻台词,还有重音、北京话、北京话的语调语势和北京人的哏,还要体会老舍的语言幽默,字斟句酌;再做无言和有言人物小品;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正式进入排练。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往往以生动、深刻、幽默的寥寥数语就勾画出极鲜明的人物。语言和人物是话剧的命根子。《龙须沟》正是以人物制胜,情节故事的铺排服务于人物塑造需要,是宾不是主,看似不大合一般规律,这恰是艺术创作个性。我们反复强调“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劲往人物上使,努力学习、实践焦菊隐先生的表演“心象说”,留出空间,鼓励演员为创造符合剧本要求的人物主动发挥、出招,公演后大家也都没有停止创造,每天都有新亮点出现。演出最后几天,全剧组认真做了艺术总结,恢复丢失多年的剧院老传统。

  时过境迁,56年前的《龙须沟》是在真光电影院改成的北京剧场演出。那时剧场各方面设备硬件当然与今天的首都剧场不可比。传说当时两堂实景两次迁换加休息就用了40分钟。新排《龙须沟》全新设计了四堂实景,主景小杂院和副景小茶馆之外,增设了一堂臭水沟和沟沿,一堂小夹道和铁匠炉,用转台连接,以戏带动景变,没有暗转,在音响效果声中,灯光明变,台明转,一气呵成。全景展示生活状态及变化,如在龙须沟边,小妞子被淹死时的倾盆大雨;北平解放双方军队换防时的漫天大雪,臭沟被填平等等。再运用现有的科技手段,全力在景观上打造出一个新《龙须沟》。

  不老的戏剧不舍的情思

  宋宝珍

  在顾威导演酝酿重排《龙须沟》时,人们并不是毫无疑虑的,一个问世几近60载的老剧本,一个没有强烈冲突和传奇色彩的老故事,果真能打动观众木然的神经吗?看过《龙须沟》,观众被带入那一片历史时空,他们被感动了,因为在老舍的戏剧里,总有他们生命中抹不去的血脉真情和一个时代的记忆。

  老舍的戏剧之所以久演不衰,在于他善于塑造人和人的灵魂。从抗战时期他提笔写戏开始,就有评论者说,他的戏剧妙处不在谋篇布局,而在寥寥数笔就能刻画出一个人的身世、嘴脸、性格、灵魂,以少胜多,酣畅淋漓。《龙须沟》和《茶馆》里剧中人的喜怒哀乐,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依然是可感、可知、可叹、可思的,观众在王利发撒纸钱的悲悼中,会生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式的情绪发散,而在程疯子唱新词的喜悦里,会感受卷曲的生命舒展开来的快意。他们乐意将自我情绪对象化,投射在戏剧的情境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美的启迪。

  老舍的戏剧弘扬了具有普世价值的大爱、真情。看到新政权造福贫民,他会有真诚的感动;对于弱小者的困厄,他会有同病相怜的哀痛。他的宽容让他尊重所有的生命,在《龙须沟》里他甚至让打手冯狗子悔过自新,让旧巡警转变成社会新人。然而拥有大爱的人往往也是克己、求真、惟美的人,因此当人格尊严受损时,《茶馆》里的老掌柜情愿避世就死,也绝不苟且贪生。正因为在老舍的戏剧里,传达着他内心的真诚、善良和天真,所以他的戏剧容易让人生出平和、亲近、本真的情愫。

  老舍的《茶馆》、《龙须沟》久演不衰的原因,还在于它们是北京人艺智慧的结晶。当年,总导演焦菊隐精益求精,终于将《茶馆》、《龙须沟》打磨成了“人艺风格”的重要载体。在此基础上,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观众,导演林兆华、顾威整合了新一代表演人才,让舞台上“一片生活”的感人图景和“一棵菜”式的表演默契,不仅使老舍戏剧的艺术价值愈加彰显,而且保持了恒久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经典的魅力

  王 珏

  日前,《骆驼祥子》、《龙须沟》、《茶馆》先后亮相首都剧场并创下不俗票房。这一现象引发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经典的魅力。

  什么是经典?经典是演艺业繁荣与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是时代精神在文学艺术中的高度凝练和完美展示。

  前不久,北京市文化局围绕着小剧场艺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邀请部分活跃在小剧场戏剧创作、制作、演出领域最前沿的从业者座谈,大家在谈到小剧场的未来与发展时,不约而同地都将优秀作品放在第一位。大家有一个共识,只有穿透历史和时代的经典作品才具有市场的价值。

  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经典。

  《龙须沟》,看过这部戏的观众应该已年逾花甲,因为该剧到今天上演之前,已经尘封了半个多世纪。而拂去时间的尘埃,这部经典在舞台上光彩依旧。

  《骆驼祥子》,小说、电影家喻户晓,而舞台艺术的魅力依然吸引着大批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

  《茶馆》,已经有了演出588场的纪录。每次演出信息一公布,观众都络绎不绝。这次首场演出前,计划演出8场的票仅剩27张,8场票房达201万。

  综观三部作品,均源于生活又不拘泥于生活;主题深刻又不露痕迹;充满哲理又不流于说教;人物个性鲜明,疯子娘子、虎妞、祥子、王掌柜、秦二爷、庞太监、老小刘麻子、唐铁嘴儿……无一不是栩栩如生,无一不给人以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感觉;语言耳熟能详,许多台词成为今天人们生活中的口头语;故事平中见奇,于家长里短中演绎着人生况味;透过每部作品都能深切感受到老舍先生关注生活、深入生活、提炼生活、匠心独运的深厚功力。这份功力使每个剧中人物都活在了舞台上,也穿透历史活在了一代又一代欣赏者的心里。这便是经典,演出市场的繁荣与发展需要这样的经典,经典作品具有无可替代的生命力和市场潜力。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