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已变成自己的仰慕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她已变成自己的仰慕者
2009年03月03日 15:48 来源:南都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美)桑塔格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她是美国人,她谴责美国政府;她是学者,她反叛学院;她是文化研究者,她反对过度阐释;她是女性……

  南都周刊编辑:阚牧野 文|周斌

  二零零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她的离开之日,在中国几无波澜,而在4年以后,她的遗作《同时》在国内出版,这段时间,用来使我们看清桑塔格的背影,是否足够?

  恰到好处地离开

  苏珊·桑塔格与中国的联系,到目前为止,大约只在于两个事实,一是她的父母上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的北方从事皮草生意,二是被常年错看成作家桑格格的化身而引起惊诧。除此之外,出于对“小众精英知识分子”的追求,以及出版商的蛊惑,桑塔格的著作,比如《恩主》、《反对阐释》、《疾病与隐喻》等,在国内“知识分子们”的书架上落灰的几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很多摄影爱好者跑去书店买了《论摄影》之后,才不无失望地发现,这本书讲的并不是直接的构图、色彩和PS,作为“工具书”来讲,写得相当失败。

  但以现实的经验看,一个被大多数人不了解(至少在国内是如此)的知识分子,反而更有利于其保持住纯粹性,“被过度阐释”和“明星化”(桑塔格如果在中国,会忍不住上《百家讲坛》吗),是摧毁一个知识分子的最好方法,简直比用棒球棒猛击他们的脑袋更有效。也许,桑塔格的幸运之处就在于,在她的名字刚被我们熟悉之后,她便离开了我们 (这句话用来表达仰慕)。

  再一次叙述桑塔格的生平和她的荣耀并无必要,对于一位作家、诗人、随笔作者、哲学家、社会活动者、女权主义者、思想者、暴力与强权的坚定反对者、人文主义者、正统欧派知识分子、母亲、良师诤友等等,生平的坎坷(比如她与各种癌症长达30年的抗争)和身外的荣耀只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缕撩起枯黄落叶的微风。正如戴维·里夫(非虚构类作家,政治分析家,桑塔格的儿子)所说:“现在,她已加入死者。现在,她已变成她自己的仰慕者。尽管我希望——这希望之强烈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不是这样。读者,该交给你了。”我们如果能通过对苏珊·桑塔格离去背影的眺望和对曾经闪现在她双眸中的闪光的继续凝望,来获得一些我们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以及建立在这种认识之上的谨慎乐观,那么,即使我们立刻将她的名字从记忆里清除,并忘记她浓密长发下的冷静脸庞,也算是使她真正获得不朽的最好方式之一了。

  她既是一个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女人

  “她是美国人,她谴责美国政府;她是学者,她反叛学院;她是文化研究者,她反对过度阐释;她是女性,她从不强调性别。她超越了一切自身的身份和处境,这使她成为一名真正的知识分子——美国最后的知识分子,今天美国社会的一个牛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语)也许,这段话将会造成的印象,是使我们错以为桑塔格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但如果想得更加深入一些,也不难以两个简单的词语归结其中的内在统一,那便是:严肃、独立。

  相比某些反政府主义者的“为了反对而反对”,桑塔格对美国政府的谴责,更具有欧洲文化传统的人文关怀理念,理性、人本与非暴力,始终是她坚持的严肃观点。收录于本书的三篇关于9·11的评论文章,就很好地体现了以上观点。无论是事件后立即的反应,还是数周后的文章,或是一年以后的纪念,她所持的,都是与美国政府“唱反调”的观点,并没有将此事件孤立地理解成仇恨或是复仇,而是借此对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奉行的政策展开了淋漓尽致地批评,这样的做法,很有可能在当时的美国遭受强烈的批评,但作为独立而成熟的思想者,桑塔格显然没有软弱的空隙去考虑这些。传统欧洲式知识分子桀骜而固执的传统,在桑塔格身上得到了延续。

  “她能在同一个晚上去都市剧院看戏,然后再去利滋饭店吃夜宵。之后,凌晨2点到一个夜总会去听一帮知识分子的闲谈。第二天,她能依旧精神抖擞地再去会见不同的一拨人。她是一个好奇心永不满足、对世界充满兴趣的女人。”儿子对桑塔格的回忆同时也在大多数人对她的回忆里得到印证。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桑塔格,那将是“热忱”。

  作为组成本书的三大板块之一,对茨维塔耶娃、里尔克、哈尔多尔·拉克斯内斯等非著名作家非著名杰作的推荐性评论,被桑塔格本人称为“传播福音的冲动”。“我有一种道德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作家,而是因为我是一个人”。这句话应该被理解为一个知识分子最本质的严肃思考和独立人格,仅仅作为一个人来讲,严肃与独立都是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而在如今,在我们的经验里,这两样东西,却似乎在所谓的“学者”身上成为了难得一见的奢侈品,这似乎是一个让我们感到沉重的笑话。

  在传播最广的两张苏珊·桑塔格的肖像中,其中由“史上身价最高的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在桑塔格那间“位于曼哈顿西侧一座大楼顶层,能直接俯瞰哈德逊河的水面”的公寓里拍摄的那张使人印象深刻,作为“密友”,安妮与桑塔格之间的传闻凸显了存在于她们身上的女权色彩。而在桑塔格的客厅里,则摆放着一台崭新的哈雷摩托车,这种男性的旷达和女性的温柔的完美组合,在本书的封面——两张肖像的另一张——上得到了更加完美的体现。在那里,桑塔格的目光望向深邃的远方,所谓的知识分子是怎么回事,以及一个人应该怎样走完自己的一生,经过凝视与细想之后,也许,我们会有所领悟。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