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话大戏《霸王 歌行》沪上遭遇票房悲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国话大戏《霸王 歌行》沪上遭遇票房悲剧
2009年03月04日 10:06 来源:天天新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国话大戏《霸王 歌行》沪上遭遇票房悲剧

  商业剧受追捧,实验剧遭冷 遇,提升大众观剧品位成戏剧工作者重大课题

  新报记者|朱渊|文

  日前,由国家话剧院著名导演王晓鹰执导的话剧《霸王歌行》来沪上演,因对于悲剧英雄项羽进行另类解读,在剧中加入了京韵、水墨等大量传统元素的多种创新实验,在亮相之前备受关注。然而,该剧在沪上演出的票房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和名导林兆华的《建筑大师》、新锐导演田沁鑫的《明》等作品一样难逃“叫好不叫座”的命运。

  在文化市场泛娱乐化的今天,严肃戏剧和休闲戏剧遭遇“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日趋严重。和轻松、搞笑的小剧场戏剧热翻天相比,大众对于探索系列或经典系列等严肃戏剧似乎表现得过于冷漠和抗拒。如何进一步拓宽观众的视野,提升大众观剧品位,让人们学会欣赏各种不同类型的戏剧也成了戏剧工作者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现象解析

  一定程度反映人心浮躁

  日前,《霸王歌行》的沪上演出吸引了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前往观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坦言“个性张扬,很具文化内涵”,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吕凉则盛赞该剧“形式新颖且极具思考价值”,资深制作人李胜英也表示:“导演用了很多舞台表现手法,全剧极富感染力,剧中戏曲和话剧的结合也很巧妙自然。”尽管“票房不是衡量戏剧好坏的唯一标准”已成为共识,但对于《霸王歌行》这样一部优秀作品没能吸引更多的观众,着实让人有些遗憾。

  对于如今话剧观众口味单一,一味追捧搞笑剧,而对经典、探索剧表现冷漠,专家们的意见也不尽相同。杨绍林表示这和大环境有关,一定程度反映人心浮躁,但观众“无可指责”:“别说是舞台,就是传媒也存在过分关注明星私生活的问题。观众审美口味的单一和整个大环境有直接关系,这就像如今大家谈论的话题总和欲望有关一样。”而对市场把握

  敏锐的资深制作人李胜英则表示:“流行本身就是一个钟摆,不同类型的戏剧总能满足不同的需求,或许这个阶段喜欢经典的多,下个阶段喜欢轻松的多,不必过分担心。”

  他以自身举例,“我本身做经典戏比较多,但我也爱看轻松搞笑剧,这是对紧张工作的很好调剂。”

  艺术实验总在孤独中前行

  对于沪上演出的票房冷遇,导演王晓鹰坦言有一定心理准备:“戏剧就应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全世界都一样,商业戏剧就是为了票房,而实验戏剧则以探索为主要目的。”对于《霸王歌行》这部具有探索性质的实验戏剧,王晓鹰早就言明:“我们做的探索作品不仅仅以盈利为目的。作为戏剧市场开发的先遣部队,商业戏剧的蓬勃发展有着积极的效果,但如果这类戏剧太泛滥,和其他例如经典、探索类的作品发展失衡,这对于戏剧生态链的建立是种缺憾,观众过分追逐商业戏剧从长远来说肯定是负价值的。”

  拓展者一般都孤独却又坚韧不拔,王晓鹰坦言:“我们不会用票房的好坏来衡量一部作品的价值,市场价值毕竟只是一个方面,这和整个经济环境、观众的消费水平有关。我只是希望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我对历史的思考或对社会事件的感悟,让观众看到更多不同类型、不同样式的戏剧作品,就算票房时好时坏,我还是会坚持自己的戏剧探索,不会停止实验的脚步。”

  同样,早先林兆华在谈及某些具有思考价值的作品票房收益甚微时也表示“不会为票房所左右”:“一部有个性的作品应当融入导演的思考,而具有思辨性和探索性的作品本来就不会让所有人都喜欢。”  

  业内观点

  话剧不应当只是消费品

  如何在“艺术价值”和“大众口味”中寻求一个平衡点,一直是摆在戏剧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难题,近十年来为让话剧重新走回人们的生活,一批有理想的话剧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最初,为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一批符合大众口味的低成本小剧场商业剧频频冒头,它们以轻松搞笑的风格、脍炙人口的网络语言及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吸引了一大批新观众,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同类话剧跟风出现,在流行地位快速提升的同时,话剧也从艺术品沦为了消耗品。对此,杨绍林表示这个问题要客观看待,戏剧发展有其必然性:“每个时代的戏剧作品都应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也都拥有自己的观众,话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客观反映了时代精神。轻松搞笑的话剧受追捧和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有关,他们的压抑需要有一个释放的窗口。”

  至于话剧的消费价值被过分拔高,让人们忽略其艺术性,杨绍林直言:“这表示我们的市场还不成熟。”作为执掌上海话剧旗舰的领导者,他始终坚持:“话剧发展要多样化,一个健康的话剧市场应该是多色彩的,观众的偏重会有所不同,但一面倒的追捧某类话剧肯定不正常。”

  品位高低有关观剧经验

  与小剧场商业剧迅速占领市场相反的是,一些虽有国家补贴却依旧要仰赖市场生存的探索实验剧、严肃经典剧境况却面临市场和观众群双双萎缩的局面。杨绍林表示:“有时候观众是需要引导的,并不是一味主张他们去看严肃戏剧,在选择上观众应当保持理性,不要盲目崇拜名家、明星或是小资经典,要善于独立思考。作为一个艺术管理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呈现各种不同样式的戏剧作品以供观众选择。”

  同样从话剧院团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和杨绍林的观点一致,“话剧要发展,除了选择观众感兴趣的主题形式将其吸引进剧场外,引导提高他们的观剧品位也很重要。”王晓鹰表示这需要艺术家们贡献更多形式丰富的作品,“世界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琳曾指出‘观众的鉴赏水平跟他的观剧经验直接相关’,这次我之所以把《霸王歌行》和《哥本哈根》一起带来上海,就是希望能让观众看到完全不同类型的戏剧作品。”王晓鹰坦言自己一直密切关注着世界剧坛的动向,当初在第一时间搬演《哥本哈根》,就是觉得这部作品虽然“年轻”,但在艺术表达、思想深度和语言方面已经超越了观众对于戏剧的欣赏经验,所以觉得有必要带到中国的舞台。“人只有遍尝美食才能悟出真味,戏剧也一样,我们总是呼吁观众能尽可能地多看一些形式各样的戏剧作品,在拓宽视野的同时能更加客观地评判一部戏剧作品,也能加深对其的思考。”  

  对症下药

  找准“审美桥梁”是关键

  除了专家意见之外,记者日前也采访了部分话剧观众,发现《霸王歌行》中对于项羽的“诗人”解读也是让部分年轻观众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正如王晓鹰在此前接受采访时所说的“社会越来越功利、成王败寇的胜负观念也在年轻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对于人格理想的坚持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在现实的功名利禄前似乎越来越没力量。”在“只看结果不问过程的当代社会生存法则”的影响下,许多年轻人不能认同剧中项羽的“诗人气”,觉得他就是缺少做大事的才能;而刘邦看似“小人”不择手段,但却能笑到最后。

  让人深思的是,《霸王歌行》所要表达的“呼吁人们放低名利之心,有勇气坚持人格理想和对真情的执着”的主题,正是当代所缺少的,但这一主题的“非主流”导致票房遇冷。对于这一两难问题,近年在沪上话剧界炙手可热的新锐导演何念以年轻人的眼光指出:“探索实验剧的主题大多比较独特,和传统观点相左,这没有问题。关键是我们在将这一理念专递给观众时,要找准一座好的桥梁。”谈起为何近两年来的新作都为年轻人所追捧,何念直言是“抓住了时代语汇和审美趋势”,他觉得这一认知也能用于经典剧的打造,“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只看到经济突飞猛进,其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同样有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我们中国父母和子女的审美代沟要远远胜于西方,如果我们在打造经典的时候还抱着过去的审美口味,的确很难吸引当代的观众。但如果我们能抓住如今的流行语汇,以此为工具再来展现经典或者是独特的思想理念,不管观众能否认同,起码他们愿意进剧场去看。”

  “叫卖”“吆喝”也需技巧

  以往人们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在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似乎有些行不通了,如今即使好酒也需要“吆喝”。谈到观众对经典、实验剧的冷漠,不少业内人士也表示“即使是经典剧或实验剧也要讲究包装技巧和营销的方式方法”,当然注重营销并不仅仅为了票房,只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应当想办法来吸引更多人。

  其实,一个小小的心思有时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前青年导演周可就曾有亲身经历,她的改编自俄罗斯剧作家盖利·曼同名经典的话剧《长椅》首轮票房十分一般,二轮演出时,主创人员将剧名改成了《谈谈情,说说爱》,立即获得了不俗的票房佳绩。虽说只按名字来选择说明观众的消费心理还不成熟,但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聪明的戏剧人巧妙利用当下的消费心理也未尝不可,其实只要经典作品能为大家所认同,用一些小小的噱头让观众踏进这个门槛也无伤大雅。

  同样也很看重在名字上做文章的何念坦言,“取名”和一部戏的行销推广息息相关:“如今信息爆棚,人们每天要浏览大量的新闻信息,如何在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当然要有一个好名字。”他以电影举例:“同样都是说的三国故事,《见龙卸甲》和《赤壁》就没有直接选择将‘三国’二字加入作品名字中。而这次的《霸王歌行》,乍看让人联想到戏曲,这也可能影响观众的选择。”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