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令考古界喜忧参半:谨防长城“变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新发现令考古界喜忧参半:谨防长城“变短”
2009年03月10日 11:1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据2008年内蒙古长城资源调查资料显示,内蒙古境内共有明代长城1100公里,比原统计多出300公里,然而,消失烽燧达10处。这一新发现令考古界喜忧参半——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长城资源调查组发布最新消息:内蒙古境内分布有战国、秦、汉、西晋、北魏、隋、唐、金、明等不同时代的长城共计1.2万余公里,是全国长城资源调查的重点省区。

  长城在我国跨越内蒙古、辽宁、河北、甘肃等10多个省区,而内蒙古境内的长城在其中里程最长、年代涵盖最多。因此,内蒙古境内长城的生存状况如何,将对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

  据2008年内蒙古长城资源调查资料显示,内蒙古共有明代长城1100公里,比原统计多出300公里。然而,这一新发现却令考古界喜忧参半:长城虽然“拉长”了,但也存在着“变短”甚至消失的困境。

  内蒙古境内长城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长度和修建年代的多样性,更体现在其学术研究领域的独一无二性。例如,内蒙古是秦长城与秦直道的连接处,将两项遗址放在一起研究,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当年秦始皇如何运送兵力和给养、如何与匈奴作战等情况。如果这里的长城遭到毁坏,将可能毁掉解开这段历史之谜的珍贵线索。

  然而,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到的消失文物资料表明,在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尚在、如今已消失的居延边塞长城烽燧就达10处。内蒙古长城资源调查组在阿拉善进行考古时,只能通过在空中航拍,将长城烽燧一个个连成一条线,以此判断长城的走向。

  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塔拉看来,长城的破坏不仅是环境变迁所致,更严重的是人为破坏,包括取材性破坏(挖砖取土)、建设性破坏(修建工农业交通设施)、开发性破坏(旅游过度开发)和修复性破坏(不遵循历史原貌)。

  近年来,旅游的过度开发和利益追求使部分长城、古城遗址的破坏程度空前加剧。塔拉拿出几张照片,记者看到,古城墙上站满了游客——这是他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的黑城遗址上拍摄到的画面。黑城遗址是我国古代西夏王朝在西部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岭北行省的驿道要站。塔拉指着照片里的游客,痛心地说:“由于多年来风沙侵蚀,黑城遗址现已大部分被黄沙掩埋。如果当地政府还要把它当做摇钱树,那黑城遗址消失的速度会让人吃惊的。”

  2007年,白小云等5人故意毁坏长城案件在内蒙古引起强烈反响。2008年9月下旬,内蒙古清水河县人民法院依法对故意毁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芦梁山段的白小云等5名被告人,以故意损毁文物罪分别判处3年至1年有期徒刑,由此结束了内蒙古长期对毁坏长城“以罚代刑”的被动局面,拉开了内蒙古利用法律武器保护长城的序幕。

  作者:王国柱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