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不再“危险”的文学样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不再“危险”的文学样式
2009年03月25日 19:28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前段时间,一媒体曝光《报告文学》杂志明码标价卖版面的事,一度成为读者热议的话题。对此事件的是非,我没有资格置喙。因我对该刊的办刊理念、内部的经营管理都不了解,无法发表个人的看法。毛泽东老人家有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但这一事件的出现,无疑给本已名声不佳的报告文学文体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很多人在思考:报告文学为何会“沦落”到此种地步?报告文学创作目前究竟处于什么状况?它的前景如何?要全部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写一篇博士论文。我想说的一点是,报告文学被边缘化,被读者冷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批判性、战斗性的重要功能几乎已经不复存在。

  报告文学通常被人们称为“轻骑兵”。既然是“兵”,它的一个重要使命必然是挥舞着手中的寒光闪烁的利刃,直指那些危及生命的“癌肿”和危害社会肌体健康各类“病灶”,其目的在让假恶丑没有滋生的土壤,让真善美有更多的生存空间。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上那些给报告文学文体带来辉煌的名篇佳作: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契诃夫的《库页岛旅行记》,还有我国作家夏衍写的《包身工》……它们所显示出的批判和战斗风格,在读者中赢得了不朽的声誉。今天的报告文学都在干些什么呢?整体上说,不痛不痒的“温吞水”、廉价的颂扬式的东西居多。好作品有吗?也有。诸如朱晓军通过一位打假医生反映医界腐败的《一个医生的救赎》、李兰妮通过解剖自己患忧郁症的心路历程,反映现代都市人心理疾患的《旷野无人——一位忧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但这样的作品相对于中国庞大读者群的阅读需求而言是太少了。因此,不能不承认报告文学在当下太软弱,如何重振报告文学的“雄风”是报告文学作家面临的严峻课题。

  有人说,由于环境的限制,使得报告文学作家难有作为。此话差矣!想想在同样的环境下,山西黑煤窑事件、河北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问题、杭州地铁工程的腐败内幕等等,是谁向公众披露的?报告文学作家同一些有良知的记者比难道不感到汗颜吗?报告文学直面现实的勇气,如果比“焦点访谈”这类电视节目都不如,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报告文学的先驱、德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基希称报告文学是一种“危险的文学样式”,是揭露罪恶的“艺术文告”。因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写报告文学要随时准备被逮捕、监禁、坐牢、暗杀。时代文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进步,当今的报告文学作家不会再有那样的境遇。但只要社会还存在着邪恶和暗流,报告文学作家就没有理由袖手旁观。报告文学作家如果不关心民生疾苦,不疾恶如仇,不能勇于担当,没有随时当“被告”的思想准备,那么,劝君还是远离报告文学这种文体吧!免得徒有报告文学作家的虚名啊!

  作者:陈歆耕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