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前社长邓拓自杀前的抗争(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人民日报》社前社长邓拓自杀前的抗争(图)
2009年03月28日 14:19 来源:天天新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966年5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戚本禹的文章《评〈前线〉、〈北京日报〉的资产阶级立场》。文章点名说:“邓拓是一个什么人?现在已经查明,他是一个叛徒。在抗日战争时期又混入党内……1957年夏天,他是资产阶级右派方面一个摇鹅毛扇的人物。”经历过波澜起伏的党内斗争,又担任过《人民日报》社总编、社长的邓拓,当然懂得这篇文章的“定性”含义,这使他失去了最后的精神依托。

  离开《人民日报》

  开辟“三家村”专栏

  早在1958年8月,邓拓就被批准离开《人民日报》,但交接工作却是到1959年2月才完成的。全体同仁为邓拓送别,邓拓当场吟咏了自己充满激情的古典诗《留别人民日报诸同志》:

  笔走龙蛇二十年,分明非梦亦非烟。

  文章满纸书生累,风雨同舟战友贤。

  屈指当知功与过,关心最是后争先。

  平生赢得豪情在,举国高潮望接天。

  从1949年7月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到1959年2月离去,10年风雨同舟,他和《人民日报》有着特殊的感情。

  1957年4月,毛泽东当面斥责邓拓,1958年3月的南宁会议上,毛泽东又一次以批评那篇“反冒进”社论为由,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点名批判邓拓。从南宁回到北京,邓拓即正式递交了自己的辞职报告。

  对邓拓的境遇,他的老首长彭真很了解,也很同情,通过中组部把他调到了北京市委。由彭真安排,邓拓于1959年2月到职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文教。

  从1961年起,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大跃进”的一些错误做法。对此邓拓积极拥护。年初的1月11日,北京日报社长范瑾传达了邓拓关于报纸宣传的讲话,大意是要提倡读书,报纸要多发一些古人发愤图强、发愤读书的故事。这是与提倡人们与灾难斗争有关的。

  听到这番讲话后,《北京晚报》编辑找到邓拓,请他给晚报写文章。邓拓答应在晚报“五色土”副刊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并于1961年3月19日刊登了第一篇文章《生命的三分之一》,倡导读书之风。

  《燕山夜话》受到了读者欢迎,使得《前线》杂志编辑不甘落后,他们多次提出,请他在《前线》开设专栏。邓拓觉得靠一个人写稿恐误了编辑截稿期,就提出请人合作,结果将市委统战部长廖沫沙和副市长吴晗拉着一起上马了。

  1961年9月20日,邓拓、吴晗、廖沫沙一起吃饭商议为《前线》写稿事宜。邓拓提议,3个人合开杂文专栏,就叫‘三家村’。”于是起了“三家村札记”这个俏皮名字。

  《三家村札记》从1961年出刊到1964年停刊,总共刊登了198篇文章(其中有5篇不是邓、廖、吴写的)。期间,邓拓之所以能够连续写作《燕山夜话》和参与写作《三家村札记》,很重要的条件是,1962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后,党内民主空气有所发扬。但是到了1960年代中期,国内“抓阶级斗争”的空气越来越浓,活跃的思想气氛逐渐消失。反映活跃思想的《三家村札记》首当其冲地受到了怀疑。

  1963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了文化部党组关于停演“鬼戏”的报告。5月,江青到上海,组织批判戏剧《李慧娘》的文章,廖沫沙发表在《北京晚报》上的文章《有鬼无害论》即受到批判。这是对“三家村”的当头一棒。廖沫沙不得不在北京市委统战部内作了检讨。1965年2月18日,廖沫沙的检讨刊登在《北京晚报》上。

  吴晗感到环境险恶,给邓拓写信,提出不再参加“三家村”写文章了。邓拓、廖沫沙心照不宣,表示同意。《三家村札记》在最后一篇《遇难而进》的文章中落下了帷幕。

  抵制“姚文”

  1964年8月,中共华北局在北戴河召开会议,决定发表批评吴晗有关“道德继承”的文章。李筠接到彭真、刘仁从北戴河打来的电话指示,赶到那里去写批判文章。同时,刘仁和邓拓电招吴晗去北戴河写检讨。

  李筠的文章写完,由邓拓修改定稿,将文章定题为《无产阶级对剥削阶级的道德是革命呢,还是继承?——就“道德继承论”与吴南星同志商榷》,署名金世伟(北京市委的谐音),前面还加了编者按。

  编者按说:这篇文章针对吴南星同志的“道德继承论”,提出了原则性的严肃批评。我们认为这是一场很有意义的争论。吴南星同志的《说道德》和《再说道德》两篇文章,发表于本刊“三家村札记”栏内。“三家村札记”是杂文专栏,由几位作者轮流撰写,均署名吴南星。现在看来,我们当时采取这种做法本身就不妥当,因为实际上文章既非集体创作,而作者意见又非完全一致。吴南星同志的《说道德》和《再说道德》两篇文章是经过本刊编辑部看了的。我们当时对于剥削阶级的道德,没有从“革命呢还是继承呢”这个根本问题上加以考虑。对文章只是做了一些枝节的修改,就同意发表了。这是原则性的错误。同时,在原则性问题上做了无原则的迁就,也是错误的。

  这篇文章后来并没有发表,其原因至今还是未解之谜,只能说有一场更大的灾难在等待吴晗和邓拓了。

  11月28日,彭真在人民大会堂召集会议,布置转载姚文。他一边布置,不由地感叹了一句:“吴晗在解放前从事民主斗争。”

  1965年12月2日,邓拓、范瑾召集《北京日报》、《前线》学术批判小组人员开会,传达市委的态度。邓拓说:对这次争论,要有个基本态度。先当学术问题来搞,即便是政治问题处理起来也比较稳当。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要分开,如果一下分不清,就先当学术问题来处理。要把不好的风气扭过来,当然,姚文元提出政治问题也不能回避。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发言权。现在首先要缓和这个局面,应该有人写文章。肯定姚文元的文章哪些地方是对的,哪些地方过火;吴晗哪些地方是对的,哪些地方确实错了。

  邓拓提出,研究《海瑞罢官》,大家可以研究剧本本身的问题,材料观点都要站得住,姚文元的引文就有毛病。吴晗讲他1959年写《论海瑞》,是反右倾机会主义的。后来马连良请他写剧本,改了7稿,1961年8月8日定的稿。同年上演,演到1962年8月。他原来题目是写海瑞,第四稿才改为《海瑞罢官》,是大家提了意见才改的。

  邓拓的意见得到彭真的支持。12月初,彭真指示邓拓写一篇批判吴晗的文章。邓拓即要李筠把前面提到的被按下没发的“金世伟”文章拿出来参考。因为有这个基础,邓拓新文章出得很快,题目叫《从〈海瑞罢官〉谈到“道德继承论”——就几个理论问题与吴晗同志商榷》,署名赵凯。

  邓拓把文章送交彭真,彭真认为太简单了,需要再改。邓拓重新改写后,经市委书记们传阅,彭真定稿,署名“向阳生”,12月12日在《前线》、《北京日报》以显著的地位同时发表。这篇文章以学术讨论的语气,对吴晗的道德继承论提出不同意见。

  赶写向阳生文章的同时,邓拓根据彭真的指示,写信给吴晗,让他迅速写出关于“海瑞罢官”的自我检查。

  吴晗很快写出《关于〈海瑞罢官〉的自我批评》一文,就有关事实和历史依据问题进行说明和解释,表明《海》剧与“单干风”、“翻案风”无关。但在某些问题上,他违心地承认了错误。吴晗的检查刊发在12月27日的《北京日报》上。

  1966年1月16日,许立群召集北京6个报刊编辑部会议,仍在把对姚文的讨论控制在学术范畴里。

【编辑:程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