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异的文坛“警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怪异的文坛“警句”
2009年04月14日 14:33 来源:辽宁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怪异的文坛“警句”

  □主笔/李万武

  南方某地一届有作家、评论家同场的文学论坛上,与会者对当下文学的整体形势,给出这样一句怪异的评说:“个体灿烂整体黯淡。 ”(见2008年11月20日《文学报》)

  若把这话视为论坛的“广告词”,可以算是独具特色,让人们一下子记住了有过一届出语怪异的文学论坛。但是,若把这句“个体灿烂整体黯淡”作为对当下整体文学形势的认知判断,其科学性和可信力,则注定会被其不可救药的自相矛盾性给瞬间瓦解。

  就当下文学总体品质表达忧心和不满的尖锐说词,在文坛内外早就可以听到、见到。激进派这样说:“当今中国文坛充满了只有感觉而没有感动的作品,连外在遭遇的命运的感动都消失了,而那些能让人在良心深处产生巨大震撼的作品几乎荡然无存。 ”(北村语)这话的确说得很重。不过托尔斯泰也曾把不能感动人的艺术,毫不犹疑地斥为“坏的艺术”,或者“根本就不是艺术”。温和派这样说:“与世界上公认的大作品相比,当下的中国文学,包括某些口碑不错的作品,总觉得缺少了一些什么。究竟是什么,又很难说得清楚。 ”(雷达语)

  但高调评价当代文学形势的评论家是绝对多数派。一位著名评论家这样给当代文学定调:“在我看来,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文学的成就无疑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最为辉煌的篇章。无论从汉语本身的成熟程度和文学性的实现程度来看,还是从当代作家的创造力来看,‘当代文学’的成就都要远远超过了‘现代文学’。因此,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理直气壮地去筛选、研究和认定涌现在我们身边的 ‘经典’是一个紧迫的任务。 ”甚至指责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在“当代文学的‘经典化’上的怯步,是成千上万的文学作品被视为 ‘无物’或‘垃圾’的主要原因之一”。 (吴义勤语)应该说,“个体灿烂”说所概括的,就是这类评论家们的文学视力和眼光。这类评论家与敢于对文学现场,特别是对被炒成“大腕”、“名家”、“大家”一拨作家们的“问题作品”,提出尖锐批评意见的批评家之间隔膜甚深,他们骂后者是“酷评”或“骂派”。这就是当代文学批评现场真实存在着的冲突和对立。

  现在,“个体灿烂”与“整体黯淡”被拼接成一个醒目的文坛警句,到底是矛盾的智慧和解,还是逢场作戏?在那个作家、评论家同场的特殊语境中,假如这个警句出自作家之口,就成了自标“灿烂”,显然是不得体的;也不可能出自“灿烂”派评论家之口,因为他们是绝不会容忍用“黯淡”这样失敬的字眼去指称整体文学的。这样,这个“警句”就只能是同情“整体黯淡”说的批评家的杰作了。

  在与作家同场的文学论坛上,敢对文学下“整体黯淡”的断语,甚至是有风险的,因为这无异于当面树敌。在当下中国文坛秩序中,严重丢失文场人缘的批评家,怕是要遭遇生存危机的。这也是文坛上“好话主义”批评得势,而“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真话批评尤其稀缺的原因。后一类批评家,要想保有能够在与作家同场的论坛或作品研讨会上登场亮相的机缘,就必须“韬光养晦”,练出一套隐匿和消解批评锋芒的“智慧”来。造出“个体灿烂整体黯淡”这样“警句”的批评家,在论坛上的发言,就相当有“讲究”:为了化解风险,他先对现场具体的作家朋友允诺“灿烂”,尽管他眼前的作家不见得个个灿烂,但人缘总是要的;然后再彰显自己作为批评家的“勇敢”和“深刻”,即对着抽象而遥远的“整体”发射“不及物”的“黯淡”子弹。但是,这子弹是丝毫不会有杀伤力的,因为它拒绝瞄准任何应该的具体目标,而只是对着空洞的“整体”放空枪。

  不过,这场由怪异的“警句”滋生出来的不良批评细节,却能让我们从中见证当下文学批评现场种种非文学的利益计较,及在文学真问题面前的胆怯、骑墙、躲闪和油滑……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