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时间表已排定 什么绊住大运河申遗脚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申遗时间表已排定 什么绊住大运河申遗脚步?
2009年04月14日 16:25 来源: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申遗时间表已经排定 保持原真性仍是挑战

  是什么绊住了大运河申遗脚步

  大运河申遗自去年启动以来,其进展一直受到全社会关注。日前,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主题恰好是以大运河、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大运河申遗无疑是最受关注的话题。

  时间表:2013年正式申报世遗

  与会专家表示,大运河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这条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成了统一的水运网,是我国历史上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水利灌溉的生命线,也是贯穿南北流动的血脉。流淌了1000多年的大运河,见证了沿河历史性城市的成长与变迁。大运河沿岸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包括运河河道,运河上的船闸、桥梁、堤坝等水工设计;两侧大量地下遗存的古遗址、古墓葬和历代沉船等;沿岸的衙署、钞关、官仓、会馆和商铺等相关设施;依托运河发展起来的城镇乡村,以及古街、古寺、古塔、古窑、古驿馆等众多历史人文景观和与运河有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名副其实的“古代文化长廊”。

  大运河申遗办公室透露,我国已制定了大运河申遗的时间表:2009年6月底完成大运河遗产地级市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确定进入大运河申遗预备清单的遗产点;2009年12月底完成大运河遗产省级保护规划编制;2010年底完成大运河全线整体保护规划编制,2012年提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初审文本,2013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然而,正像有人调侃的,大运河申遗申报了半个中国,丝绸之路申遗申报了半个世界,正是因为体量巨大,内涵复杂,线性文化遗产申遗仍有很多难以克服的障碍。

  遗憾:大运河正在成为失去故事的河流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大运河申遗面临四大难题:首先是由于上千年的历史变迁和几百年来的取直疏浚,各段河道有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淤积湮涸常有发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和人文景观损毁,文化遗存不断消失;其次,城市快速发展给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带来挑战。不少大运河沿岸城市的运河风光已成记忆,而南水北调工程对大运河文化遗产又是一次较大的人为干扰;再次,在资源利用上,人们只注意“黄金水道”货运量的增长与航道拓宽,却很少关心运河文化的保护,附载在大运河两岸的民族民间文化、地方戏曲、民间传说和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销声匿迹的危险,大运河正在成为失去故事的河流。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如何保护大运河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整体性和原真性成为最大的挑战;第四,缺少国家层面行之有效的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协调机制。例如大运河作为航运水道,但在管理体制上,一直由各地水运局或交通局分段管理,结果必然是不可能从整体上关注沿线的文化遗存,而文物部门始终未能主动介入对大运河的监控。

  建议:借鉴遗产廊道保护模式

  对此,单霁翔建议,对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超大时空尺度的文化线路遗产,均应制定专项保护法规,整合水利、航运、林业、农业和旅游等各方力量,实现跨地区、跨流域、跨部门的保护管理体制。目前8省33个城市组成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共同冲刺世界遗产。在编制申遗材料时,应对文化线路遗产进行深入的复原研究。例如河南境内的绝大多数大运河遗址已埋在地下,文物考古部门与地理研究部门,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在宁陵、永城等地发现了码头遗址和部分古河道,为大运河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线索。

  无锡的大运河保护也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在近年的保护利用中,无锡确立了不破坏沿河街坊肌理和空间轮廓的原则,重点打造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修复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打造中国丝业博物馆、古窑群博物馆和古运河博物馆,鼓励沿运河人家创办旅游服务业……如今的古运河沿线,已成为无锡历史积淀最深的文化片区。

  此外,美国规划协会高级顾问苏解放建议引入遗产廊道保护模式,将历史文化内涵提到首位,同时强调经济价值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追求遗产保护、区域振兴、居民休闲、文化旅游等多目标的保护规划方法。在遗产廊道获得指定并正式列入法律保护范围之后,有专门的机构继续负责对遗产廊道建设的监督和管理。遗产廊道保护模式经过数年的检验,被证明是一种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这一点也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肯定。

  本报记者 江锡民 王宏伟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