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风云人物:“很打了几次大仗”的刘半农——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五四风云人物:“很打了几次大仗”的刘半农
2009年05月02日 14:25 来源:今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很打了几次大仗”的刘半农

  陈漱渝

  1934年,当43岁的刘半农因患“回归热”猝然去世的时候,他的老友钱玄同敬献了一副相当长的挽联,上联概括了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不容低估的历史功绩:“当编辑《新青年》时,全仗带感情的笔锋,推翻那陈腐文章,昏乱思想;曾仿江阴‘四句头山歌’,创作活泼清新的《扬鞭》、《瓦釜》,回溯在文学革命旗下,勋绩弘多;更于立道有功,是痛诋乩坛,严斥‘脸谱’。”当有人在刘半农死后歪曲他的形象的时候,鲁迅挺身而出,指出他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鲁迅“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

  刘半农在五四文学革命中最出风头的一件事,是1918年3月跟钱玄同演出那场广为人知的“双簧戏”。当时,《新青年》4卷3号在《文学革命之反响》这个总题目下,发表了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一是钱玄同托名写的《王敬轩君来信》,集中了守旧派对新文学的攻击诋毁之词;一是刘半农执笔写的《复王敬轩书》,逐条驳斥守旧派的谬论。刘半农的复信,把新文学倡导者的见解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著名诗人朱湘在《我的童年》中谈到,他之所以“皈依新文学”,就是受刘半农影响。刘半农这篇驳论,“道理更为多些,笔端更为带有情感”,“有许多人,连我也在内,便被说服了。”鲁迅也赞扬刘半农“跳出鸳蝴派,骂倒王敬轩,为一个‘文学革命’阵中的战斗者。”

  刘半农后来回忆说,在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已被顽固派视为“非圣无法,罪大恶极”;提倡白话诗则更为他们所不容。刘半农跟胡适一样,堪称中国新诗的先驱。1918年1月,中国的新诗首次出现在《新青年》4卷1号,所载9首诗中,就有刘半农的两首:《题女儿小蕙周岁日造像》、《相隔一层纸》。1926年,刘半农出版了他的新诗集《扬鞭集》,上卷收1917至1920年的诗作,中卷收1921至1925年的诗作。“扬鞭”二字,取自他的组诗《游香山纪事诗》首句:“扬鞭出北门,心在香山麓。”从内容上看,《扬鞭集》中的作品广泛揭示了下层民众(农民、店员、手工业者、学徒、乞丐、佣工)的疾苦,开新诗现实主义创作的先河。《扬鞭集》中的一些情歌亦健康清新,如《教我如何不想她》,经赵元任谱曲后,更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钱玄同挽联中所说的“痛诋乩坛”,是指刘半农撰写《辟<灵学丛志>》一文,揭露俞复、陆费逵等人设立盛德坛扶乩,组织灵学会,用讲鬼话的手段与科学为敌。“严斥‘脸谱’”,是指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主张改良戏曲。钱玄同认为,中国旧戏“专重唱工,所唱之文句,听者本不求甚解,而戏子打脸之离奇,舞台设备之幼稚,无一足以动人情感” 。刘半农赞成钱玄同的意见,主张一扫旧戏中的种种“恶腔死套”。

  刘半农的上述文章,在现代杂文草创期亦属上品。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