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掀开中华民族最脆弱的伤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南京!南京!》掀开中华民族最脆弱的伤口
2009年05月14日 11:23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原题:青年一代应直面并超越历史

  暮春四月,由陆川执导的抗日战争题材影片《南京!南京!》横扫大江南北,在神州大地上引起普遍的共鸣和回响;这其中,有仇恨,有眼泪,有人性的感悟,也有对民族历史的沉重思考。影片《南京!南京》通过简单的黑白基调所传递的1937年那个冬天的南京意象,将国仇家恨、暴力与爱情、人性的泯灭与觉醒浓缩其间,黑暗、沉重且繁复,无疑触动了无数中国人心灵最深处的那根琴弦。

  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如何对待历史?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萦绕在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疑问。《南京!南京!》无疑冷静而又残酷地掀开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脆弱的伤口,迫使我们去直面那些沉重却又不得不面对的过往,并引发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新一轮思考。

  从1895年中国战败于甲午海战到1937年日军在南京的烧杀抢掠,从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响打开中国的海岸线到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近代史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实在是太惨烈、太屈辱——而这往往让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成家立业于大国崛起进程之中的中国年轻一代在阅读自己民族历史的时候怀着种种难以名状的不安、逃避、彷徨和不知所措。以至于西方中国学者常常把甲午之后的近现代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归结为所谓“受害者心理”,并认为这是解释中国近现代史上一系列内政外交领域的政治与社会现象的关键因素。而以受害者心理为基础的历史观,常常让我们变得脆弱与无助,并渐渐集体失去了直面、正视以及冷静反思历史的勇气——我们的神经变得脆弱,我们的思维有时混乱,我们的脾气变得暴躁,我们集体不高兴,而热血沸腾的激情表达往往取代了对于历史的理智思索和对体现在历史之中的人性的自由探寻。

  然而,经验早已表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是以对本民族历史伤痛的重新认识而开端;而大国最终走上怎样的崛起道路,也通常取决于对本民族的历史伤痛以怎样的方式加以认识和再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社会普遍认为溃败的德意志是旧有国际秩序的受害者,加上战胜国在赔偿问题上的过分高压,使得极端日尔曼民族主义情绪在德国被激化,最后导致了纳粹主义的借机上台。当民主制的魏玛共和国死亡后,德国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础、以军国主义扩张为手段的崛起道路,而包括德国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在几十年间不得不遭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再一次战败的德国终于拿出了理性认识历史的勇气和智慧,用全新的视角反思德意志民族在20世纪的两次战争创痛,最终确立了根除军国主义、建设市场经济、建立现代政治文明等制度层面的基本国策,并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重新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俱乐部,不但成为欧洲一体化的发动机之一,而且成为保卫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面对100年来的历史创伤,《南京!南京!》好就好在用既直接又深刻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新的角度认识历史的机会和窗口——它没有简单地渲染屠杀的残酷或者战争的暴虐,甚至没有单纯地用受害者与加害者的二分法来讲述历史;相反,它从历史的纬度,从人的角度,让我们有勇气在人性的层面上正视中华民族曾经在历史上经受过怎样的凌辱,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又怎样在这过程中用各自的方式抵抗侵略与互相支持;以及无数个人的良知、道德与灵魂,如何在战争的血与火中被拷问、被淬炼,并被升华。但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们冷静思考,为了避免历史在未来重演,我们的民族在21世纪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崛起道路、建设怎样一个现代文明国家、以及如何用制度确保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都能永远生活在和平幸福之中。

  因此,正视历史是摆在当代中国青年一代面前的重大课题。这里,我们既需要直面历史的勇气,更需要有大智慧的历史观。处于历史上受害者一方的我们,在被血腥、残酷而屈辱的画面集体震撼的同时,不妨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打败我们的是谁?我们为什么输?我们怎样才能赢?1895年中国在甲午海战战败后,我们的先辈曾在巨大的历史屈辱下保持了十分清醒的头脑,提出了“以日为师”的口号。一个坚强的大国,在被敌人暂时打倒之后,不是自怨自艾,也不是以受害者的心态培育极端民族情绪,而是动员国民、特别是知识阶层,要开动脑筋,向强大的敌人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科技,学习他们的现代文化,更要学习他们制度中有益于我们自己的文明成果……甲午之后“以日为师”运动是我们的前辈对甲午战争进行冷静的历史反思的结果,它实实在在地促成了中国在上个世纪之交文化、实业、社会和制度各个层面现代化运动的开端。

  作为21世纪的中国年轻一代,直面历史的目的无疑在于超越历史。面对历史的伤痕,我们不仅仅需要简单的情绪宣泄或者热血沸腾,更需要在科技、文化、制度的层面寻找民族屈辱的原因,并因此坚定对我们已经选择的道路的强大信念。对民族的集体伤痛与屈辱的反思,对于民族历史有智慧的正视,将成为中国在新的世纪腾飞的新起点,也将会成为所有中国人自尊、自信和自强的最坚固的精神基石。1937年的南京所留给我们的,不会尽是伤痛,而会是青年一代建设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的美好中国的决心。

  作者:阎小骏

  作者系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助理教授,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