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谓渠谈《蟹工船》再度走红:很多历史值得回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叶谓渠谈《蟹工船》再度走红:很多历史值得回忆
2009年06月08日 16:3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革命者小林多喜二和他的墓碑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很多过去的历史值得回忆

  ——著名翻译家叶谓渠谈日本普罗文学代表作《蟹工船》的再度走红

  王小宁

  1929年,适值世界经济恐慌的时代。日本共产党员、著名作家小林多喜二在被他所任职的银行解雇不久,写出了著名的小说《蟹工船》,该作品在翌年被日本政府以亵渎天皇、对皇室不敬的罪名起诉。1933年,小林多喜二在东京被捕并被刑求致死。他去世后,《蟹工船》一度风靡日本。对于小林的死,中国左翼文学阵线发动了抗议活动,鲁迅在唁电中说:“中日两国人民亲如兄弟,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用血在我们中间制造鸿沟,并且继续在制造。但是无产阶级和它的先锋队正在用自己的血来消灭这道鸿沟。小林多喜二的死就是一个证明……”

  问:叶先生,据说从去年开始直到现在,日本书界热销小林多喜二的小说《蟹工船》。小林多喜二是日本的共产党员,是日本普罗文学(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作家,他是在从事反对日本侵略的地下工作中被捕,后来死在狱中,《蟹工船》是他的代表作。《蟹工船》到底是一部什么内容的小说呢?

  答:《蟹工船》在日本热销,是从2008年初开始的。因为这部书过去80年了,已经不存在版权问题,所以多家出版社同时在印。据我所知,仅新潮社的袖珍版就出了100万部。日本还出了漫画版,最近又在拍电影,广告、海报网上能看到。这股出版热也影响到中国,北京的译林出版社不久前重印了我在1973年翻译的本子,前面有我新写的序。第一版10000册,发行很好。《蟹工船》主要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群以海上捕蟹加工蟹罐头为业的日本渔民,生活和斗争故事。他们在暗昧的环境中工作,所从事的繁重劳动、遭受的非人待遇使他们慢慢觉醒,他们团结一致,向压迫他们的反动资本势力进行英勇斗争。小说最后写,渔民们的斗争失败了,但他们不气馁,他们要总结经验,鼓起勇气,再一次迎接新的战斗。《蟹工船》生动地描绘了“蟹工船”这一典型环境和劳工们特殊的生存形态,一开头让上捕蟹船的渔工喊出“下地狱喽!”——富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性。它以“帝国主义-财阀-国际关系-工人”四者为一个整体,通过四者的关系,明确揭示了无产阶级必须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历史任务。小林多喜二把这一切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探求人的解放的可能性,这是小说的主题。

  问:《蟹工船》虽曾一度风靡日本,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本书不大被人们关注了。而这一次,它从文学史中走了出来,再度走红,您认为主要原因在哪里?

  答:《蟹工船》是日本普罗文学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普罗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在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以川端康成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并为上世纪30年代日本文学的双峰。但由于日本共产党在二战期间反对本国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所以备受军政府的打压,也由于其阵营内部派系斗争激烈所导致的分化等问题,无产阶级文学在日本文坛曾一度沉寂。战后,他们吸取以往失败的教训,团结了更多的进步力量,作为日本战后派——民主主义文学的重要力量又重新出现在历史舞台。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沉浮和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的收入差距均在缩小,一亿两千万人口的国家号称有“一亿中产阶级”,生活均富,阶级矛盾趋于缓和,所以《蟹工船》很少为人们所关注。而自2007年以来,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在日本或西方的很多国家,出现了“新穷人”这个名词。萧条的经济使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工作条件日趋苛刻,很多人生活变得没有保障,社会“格差”呈现明显。尤其是年青人,经济危机对他们的影响尤为显著。据有的访日回来的朋友说,现在有的找不到工作的年青人以网吧为家,乃至露宿在地铁站和公园的长椅上。我想,这大概就是像《蟹工船》一类文学作品在今天再度被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吧!

  问:据说很多日本的年轻人对共产党开始感兴趣。

  答:二战以后日本共产党有发展,曾经在议会占有很多席位。后来有所衰落,现在据说又有发展——资料显示,目前平均每周发展党员在1000多人。日本共产党的影响力主要在中下层,在青年人中比较有影响,出版有《赤旗报》,这张报纸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因为学日语专业,常看。

  问:小林多喜二在创作《蟹工船》的时候是共产党员吗?他的这部小说是否是以当时的某种思潮为指导来写作的呢?

  答:这时候,他已经是共产党员了。《蟹工船》从艺术上讲,成就也是很高的。小林多喜二当时显然还没有受到“拉普”思潮(RAPP,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简称。苏联20年代和30年代初最大的文学团体)的影响,但他的这部小说,把政治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做得非常好。既真实地反映社会问题,有强烈的政治批判性,又符合艺术的创作规律。今天,当我们再拿起这部小说的时候,很多过去的历史值得回忆。尽管时代不尽相同,历史不会重复,但无论从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这样的文学仍有它的现实意义。《蟹工船》的再版,就是让我们能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从而全面考虑社会如何和谐地发展,不要仅满足于物质层面的成就。

  问:《蟹工船》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艺术性,例如真实。您可否提供一些创作方面的资料给读者?

  答:关于蟹工船的历史,日本小林多喜二的研究专家手冢英孝在《小林多喜二传》中曾说:“蟹工船被称为北洋渔业的牢房。”在日本当时的北洋渔业中,蟹工船的劳动条件是最恶劣的。1981年,我访问北海道,特别调查了小说写作的背景。在北海道札幌图书馆,看到了有关当年“蟹工船”的珍贵历史资料。有一条新闻,即大正15年(公元1926年)9月8日的《函馆每日新闻》和《函馆新闻》,分别以醒目标题:《“博爱号”蟹工船惊人的残酷虐待大事件、活地狱般的暴虐》、《残忍的虐待渔工、从勘察加回来的杂工口中透露的事实》,详尽地报道了日本“博爱号”渔船上的渔工和杂工所遭受的非人虐待事件。该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小林多喜二的小说就是根据这段报道,结合了周密的实地调查,从渔工那里获得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后,创作出来的。《蟹工船》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它是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日本底层的状况和底层的心声。

  问:您在您的散文集《周游织梦》中说自己是《蟹工船》的“第二代”或“第三代”译者,您之前都有谁翻译过这本书?

  答:《蟹工船》1929年在日本出版,出版没多久就被译成中文了,大概是1930年,翻译者为潘念之先生,他和小林多喜二还有过书信往来。解放后,楼适夷先生也翻译过,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我翻译的本子,是1973年1月出版的,这个本子有个背景:当时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文革”中,很多外国文学作品都不许出,出版社就让我们考虑,找点尚可出版的作品。当时我们就找到一些无产阶级文学的作品,《蟹工船》即是其一。《蟹工船》本来有译本,但当时的领导认为,形势不适合出那些已被“打倒”的老专家的本子,希望能重译,我选的是《蟹工船》。这个本子出来后,被节选作为北京市中学语文第十册的课文,有一定影响。不久前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就是这个本子。

  问:您长期研究日本文学,您认为,日本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方面有什么重要特点?

  答:日本文化是有其独特而鲜明的特点的。以文学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为例,有人提出,日本文学有一个“冲突与融合”模式,即接受外来文化,先是冲突而后融合。其实日本文学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还有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并存。因此在《日本文学史》(现代卷,叶谓渠、唐月梅合著)中,我提出一个“冲突-并存-融合”模式。日本文化具有开放性,它往往是不管什么,统统拿来,经过一段的“并存”,自然地吸收或排斥。“并存”阶段是能体现科学态度的,因为它可以避免一些主观性和片面性。我认为,这是日本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我站在函馆码头,一边倾听矢岛记者的解说,一边把视线移向前方翻滚着波涛的海面,不时盈耳的似乎都是远处的津轻海峡的海潮声,我思绪万千。突然间,仿佛忽在咫尺,又忽在远处,传来了渔工的:“喂!下地狱喽!”的凄厉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声。转眼间,仿佛时而在眼前,时而在远方,出现了一张可怜巴巴的渔工的脸,和飘荡着那艘破破烂烂的“博光号”蟹工船。于是我更是幻觉泉涌。蟹工船上的一桩桩泪汪汪,血淋淋的故事,又开始在我的脑海里汹涌起伏,又一次把我带回到小林多喜二半个世纪前写下的《蟹工船》的世界。 ———叶谓渠《周游织梦·小林纪念碑》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