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濒危“非遗”老行当“文化遗产日”高调再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杭州濒危“非遗”老行当“文化遗产日”高调再现
2009年06月13日 22: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杭州6月13日电(记者 张洁)2009年6月13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一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一次步入人们的视野。6月13日,一些被列入国家名录和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杭州拱宸桥堍桥西直街进行表演与展示。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草根手艺,在获得惊叹的同时,也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传统的手工行当,记述城市的昨天,伴随着城市人曾经的生活轨迹,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之后,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些濒危的“老行当”,以及那些渐行渐远的往日岁月。

  补碗

  说起补碗,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有知道的,但是“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这句话倒是有所耳闻,而这话最初就是从补碗行当传出的。提起补碗匠,杭州老城区一些年纪稍大的人还有一点印象。现实中,恐怕再也发现不了他们的身影了。

  补碗匠的“行头”很简单:巴掌大的小弓、针尖大的钻头,形态各异的铜钉、小锤、镊子、夹钳、挫刀、钻子,都是小之又小。补碗时,先将碎片拼成一只整碗,用草绳固定,接着在接缝处钻眼儿,把铜钉嵌进去敲实,最后在裂缝处抹上釉泥给粘起来。补过的碗看上去完好如初,摸上去手感如以前一样光滑细腻。

  曾经生活艰难的年代,几乎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有补过的瓷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碗破了就换,不再需要补救。于是,补碗匠没了市场,这个古老的职业似乎走到了尽头,连同这个古老行当一起,慢慢退缩进了人们的记忆深处。

  弹棉花

  这同样是一种老手艺。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简直就是一出魔术,令人惊讶不已。而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生意应接不暇。但是转眼之间,“弹棉花”却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

  弹棉花的工具也挺有特色。一把专门的弹棉花的弓,通过用榔头敲击弓上的弦,来沾取棉花,把棉花拼成方形。弹棉花不仅是费力也是个精细活,敲弓的时候要花大力气,经过多次的压、磨,一整套工序下来,一条暖暖的棉被才能完成。

  但是上世纪末起,弹棉花这个老手艺就已经慢慢地淡出了杭州人的视线。人们家里盖的,已经不仅仅是老的棉絮棉胎,取而代之的是品种繁多的各种被褥,而弹棉花的手艺也慢慢的被更为高效的机械化操作所代替。

  箍桶

  八、九十年代的杭州,经常可以看到挑着一个担子,嘴里不停地吆喝着“箍桶噢”、“箍桶噢”的木匠走街串巷,为人们修理各式各样的木桶制品。箍桶匠手艺高超,用料计算精确,桶腰组装恰如其分。如提桶、马桶的桶腰是鼓形的,就要先将一块块刨出来的等同的木片劈成鼓形,再将这些木片拼装起来,每块木片之间都装有小竹榫,这样,一只呈圆鼓形的桶就大致成型了。箍桶,桶上的箍是必不可少的,以前用的是竹箍,后来铁条铅丝取而代之。装箍后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刨刨刮刮整修整修就可以了。

  然而,随着抽水式马桶,陶瓷面盆,浴缸,整体浴房等等卫生洁具的出现,使得木质的马桶、脚桶、澡桶等用品统统退出了历史舞台,“箍桶噢”,“箍桶噢”的吆喝声也只能成为人们的回忆,连同马桶、脚桶一起进入了杭州的民俗博物馆。

  磨剪刀

  “磨剪刀勒”、“戗菜刀”。这种故意将尾音拉得很长,还夹带一点韵味的吆喝声,对于很多杭州人来说,仿佛依然在耳边。从事磨剪刀这一行不需要什么投资,也不需要高深的技术,一个条凳、一块磨刀石、几块披刀布就行。技术虽然简单,但也需要懂行才行,懂得怎么开磨最重要,这是一个有经验的磨刀工所必须具备的,否则刀不仅磨不光亮,而且又不具备锋利性。

  但是不可否认,磨剪刀这一门古老的手艺已经快被城市的高速发展所淹没。磨剪工扛着四尺条凳穿街走巷,声音在长长的胡同弄堂里回荡的情形似乎已经鲜有出现。时代在变,生活方式也在变,很多传统手艺已经失去了存在的舞台。同样,磨剪刀这个古老的行当也正在逐渐萎缩,从事磨剪刀的手艺人也都年事已高,年轻人似乎很难看上这个卑微的行业。可以预见,磨剪刀的未来极不乐观。

  制天竺筷

  天竺筷,杭州特产之一,杭州天竺山一带的细竹制成,故名天竺筷。早在春秋时,西湖天竺一带农民已就地取材制作竹筷,用来吃饭,精细合宜,且有竹香,此习由来以久。至清代,灵隐、天竺一带农民将附近山上的小竹截成筷子,并镶上银头,作为商品出售,成了有名的天竺筷。

  天竺筷可按不同方式分类:按长短分有9寸、9.5寸、10寸和10.5寸四种;按粗细分有粗、中、细三种;按花纹分有佛像、山水、花卉、西湖风景等;按筷头分有银头、珠头、铅头、铁头、骨头等。天地竺筷制作精良,图案清晰,光洁轻便,染色不褪,价廉物美。

  但是,随着新型材料筷子不断出现、更新,这种竹筷子便出现失去了市场,而拥有此种筷子制作技术的手艺人也逐渐流失。据了解,如今拥有天竺筷制作技术的手艺人仅以十位数计。(完)

【编辑:唐伟杰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