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一号坑为何要挖? 技术条件成熟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秦兵马俑一号坑为何要挖? 技术条件成熟吗?
2009年06月19日 15:3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秦兵马俑一号坑

  ——第三次发掘 些许惊喜不乏质疑

  1974年3月,陕西临潼西杨村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残破陶俑碎片。从此,打开了通往2000年前历史遗址的通道,一个埋藏于地下的庞大军阵重见天日,震撼世界。历经30多年不断挖掘,最终形成今天庞大的秦兵马俑博物馆。经专家考证,秦兵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号、二号、三号坑组成。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名录。

  秦兵马俑作为人类文化奇迹,每年接待7000多万中外参观者,先后有160位国家元首来此参观,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向世人展现了2000年前的文化信息。秦兵马俑丰富的内涵,无论从艺术、军事、雕塑、冶金、服饰、历史等方面来看,都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

  6月13日,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其一号坑在沉寂20多年后,展开了自发现后的第三次发掘。

  本次考古发掘,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于2009年年初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团体发掘领队资格后,第一次以独立资格组织考古发掘队开展考古工作。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有目的地、逐渐地完成一号兵马俑陪葬坑北侧约2000平方米的发掘,最终将俑坑北部从东向西完全贯通。

  6月13日下午1时许,陕西省副省长景俊海一声令下,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正式启动。随后,考古人员各司其职,有人用小刷子、小铲子清理土层,有人给土层喷水,有人负责监看温度湿度检测仪,有人同步绘图……半边脸上有彩绘的武士俑被发现了,一根青铜箭镞被挖出来了,两辆前后相连的战车露面了……发掘首日,就称得上“惊喜不断”。

  这次发掘从立项到启动,一直深受各界关注,有赞成者,也有颇多质疑之声——是为了刺激旅游市场而刻意制造的一个卖点?其技术条件是否完全成熟?对于埋藏在地下的瑰宝,是否应该更多予以保护,好留给后人去逐代逐步研究挖掘?……

  发现了什么?

  这次考古发掘是对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一号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九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估计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真马大小的陶俑。1978年到1984年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俑考古队对一号坑进行了发掘,出土陶俑1087件。1985年,考古队对一号坑展开第二次发掘,由于当时技术设备不完善,更加之其间丢失了一件将军俑俑头(系村民盗窃所为,后破案追回),发掘只进行了一年就停止了。此次考古发掘的工作区域位于一号坑中间偏北位置,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发掘编号为T23。

  6月13日的发掘,考古人员发现了两辆前后相邻的战车,每辆战车由四马驾驭。以前发现的都是两战车间隔几排武士俑,而这两辆中间没有俑。“在一号坑内发现两辆四马战车‘亲密无间’,这种情况在兵马俑考古史上还是首次。”秦兵马俑博物馆副馆长曹玮当场说。

  在T23号探方西南侧的隔梁上,此次考古的执行领队许卫红等人发现了一个木质的圆环,圆环上残留着红色与绿色彩绘,考古工作人员马上给圆环涂上了固色剂,用以保护它本身的颜色。下一步,将采用石膏加固的方法对木环进行处理,并整体提取到实验室,作进一步研究。“在以前发掘出土的战车上也发现过木环,但大多是椭圆形的,像这次发现的圆形木环很少见。”许卫红推测这可能是木制战车上的一个物件,重约60公斤。在此之前,考古人员还在木环附近发现了一个青铜箭镞。据专家分析,一号坑所发现的兵器万余件,有柳叶刀、箭、剑、戟等,青铜箭镞的发现,预示着该区域还将有更多的兵器呈现。

  当日下午2时许,考古工作人员在清理过程中发现一个破损比较严重的彩俑,随即对这一彩俑进行保湿等处理工作,保持其漆皮不脱落。到下午5时,考古人员又发现一个完整彩俑,这个俑的头部、脸部都还保留有一些色彩。据介绍,这是一个铠甲武士俑,是目前已发现的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个,连头发丝都清晰可见,该俑面部清秀,还留着八字胡。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介绍说,这两个彩俑的发现预示着一号坑可能存在大规模的彩俑军阵。

  综合当日的发现,考古人员断定,该探方埋藏有两辆战车、8匹陶马和约150个步兵车兵陶俑。

  为什么要挖?

  在早先举行的考古发掘启动仪式上,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吴永琪馆长阐明了此次考古发掘的必要性,即一号兵马俑陪葬坑虽历经两次发掘,但实际完成面积只有2000平方米,仅仅发掘了东段的局部,对于中部和西部陶俑的排列、兵器的配备、战车的设置等情况,还需进一步的发掘工作来说明;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要弄清一号坑的性质、要明确兵马俑数量的绝对数字以及战车的数量和排列,也需要进一步发掘;从文物保护方面讲,对第二次发掘已暴露出来的兵马俑等考古遗存,由于受到阳光、灰尘、潮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急需进行发掘以便修复和保护。

  吴永琪说,考古发掘和展出相结合是这次考古发掘的一大特点。一号坑第三次挖掘期间,游客参观不受影响,这种边发掘边开放的形式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此次发掘地点临近参观主线路,观众在欣赏2000多年前古代奇迹的同时,又可目睹奇迹揭示的过程,发掘地点将会成为博物馆展示的又一亮点。未来几年发掘期间,游客均可观看到发掘过程。

  当日在发掘现场,记者了解到,许多游客都是专程赶来目睹这一盛况的。

  技术条件是否成熟?

  著名考古学家、秦兵马俑博物馆原馆长袁仲一就兵马俑及相关文物的保护技术问题作了分析。他说,由于文物长期在地下掩埋,一些细小文物,包括木质、编织物等,这些文物蕴藏着大量的古代社会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是经过地下火的焚烧以及水浸等,这些文物的保护技术尚待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发展。另外,木质件的清理也是一大难题。袁仲一说,兵马俑手里的兵器,很多都是木质的,如果能发掘到没有腐朽的木质兵器,那是奇迹。已经腐朽的,也要清理出腐朽的痕迹,这就有很大的难度。

  彩绘保护技术方面,因为陶俑制作时采用在1-2层生漆涂层上着色,在陶俑出土时,往往表面彩绘就和封土粘结在一起,很容易从陶俑表面脱落。此次发掘文物保护重点是出土陶俑的色彩如何保护。袁仲一表示,针对彩绘陶俑身上、脸上的彩绘保护这一问题,中德考古技术专家进行了长达19年的探索和研究,保护技术基本成熟,可以保证彩绘陶俑不再出现出土后由于氧化等方面问题而变色。但是,此次发掘还会出现在挖掘过程中遇到俑身彩色泥块脱落,与俑坑内泥土混杂等问题。如何将这些彩色泥块剥离恢复并粘接复位到俑身上面?由于这项技术还达不到要求,目前还很难修复到位。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著名秦汉考古专家焦南峰在此间也谈到,现在还不是大规模发掘兵马俑的时机。但一号坑小规模的发掘是完全可以的,秦兵马俑博物馆20多年没有发掘了,沉寂了太长时间,应该有一点新东西展示出来。对兵马俑发掘的面积仍然要慎重,在考古上,同类的东西挖一些留一些,是比较科学的。比如发掘二、三号坑的时候,就有专家提出三三制原则:三分之一彻底挖开再修复,三分之一挖开后不修复,还有三分之一则不挖。

  近20年来,秦俑博物馆以文物保护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在彩绘保护技术、秦陵铜车马的修复保护、秦俑遗址小环境的监测研究、秦俑坑土遗址保护、秦俑遗址及相关文物的防霉保护、秦俑文物防震研究以及秦俑修复技术优化、石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开展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工作。其中,“秦陵一号铜车马的修复保护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秦俑遗址及相关文物的防霉保护”被列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项目,并与比利时杨森公司合作,建成了全国文物系统唯一的微生物实验室;筹建中德合作彩绘保护修复专业实验室等。秦俑博物馆逐步培养出了一支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与德国、比利时、日本等国进行合作研究和交流培训,极大地提高了考古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

  有网友对此次挖掘发表看法,推测这种边发掘边开放的形式,对许多游客甚至是已经参观过兵马俑的人来说,无疑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兵马俑博物馆的游客人数会保持增长的势头。但也有人担心,这难免会对兵马俑的保护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有网友感慨“看来兵马俑要经受又一次‘旅游经济热’的洗礼了”。

  作者:任学武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