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南京:伙食每天不到5元 不同意疏散游客——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毛泽东在南京:伙食每天不到5元 不同意疏散游客
2009年06月22日 10:29 来源:现代快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毛泽东在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曾经先后20多次来南京,大多是来视察工作的,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群众热烈的欢迎;南京栖霞区十月广场上,高高耸立的那尊毛泽东塑像,就缘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对十月农业社的一次视察。

  但是其中几次,毛泽东来南京的行程是秘而不宣、鲜为人知的。他到底是为何而来?在南京期间,去了哪些地方?下榻何处?见了哪些人?做了些什么?这些问题曾经引起人们无数的猜测。

  《发现周刊》通过寻找当年的见证者,与广大读者一起,去发现那些远去了的历史细节。

  百姓的毛泽东和毛泽东的百姓

  据江苏省委原书记江渭清回忆,毛泽东自1953年2月22日乘“洛阳号”军舰到南京至1971年9月11日乘专列停靠南京,前后18年间,曾公开或秘密经过和视察南京20余次。

  他在南京的所言所行,透露和预示着时代的动向。然而,在百姓的眼里,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走进工厂、来到田间,亲切地寒暄、真诚地问候,每一句话都让人倍感温暖;而在饭桌上,他俭朴自律,每一餐的伙食费都用不完……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郑春平 见习记者 张荣

  南京军区司令部编研室主任王建丰告诉记者,1956年1月11日,毛泽东主席来到南京,参观了玄武湖乡红光农业社、栖霞十月农业社、南京无线电厂,并且在南京市机关大院接见了省、市工商界、知识分子代表等。随后,毛泽东还视察了南京军事学院,并在学院游泳池游泳。在这次视察中,他见得最多的,是普通老百姓。而在这些视察中,他一直强调的是:“你们不要把我和群众隔开!”

  毛主席到田头问农民一个工多少钱

  锁金村街道老主任姜主任告诉记者,当年玄武湖乡红光农业社就在今天岗子村、锁金村一带。但是,由于城市规划等原因,这个地区拆迁了。姜主任回忆了一下,说可能有部分人住进了钟山山庄。记者一早赶往钟山山庄,在小区门口与李明奇(音)老人不期而遇。

  76岁的李明奇对毛主席来到红光农业社的事情印象很深刻。他告诉记者,那一天,天气很好。他跟社员们一起上工挖掘塘泥。正忙着,忽然就看到有好几辆小汽车从山间路上开来。“那个时候是很少能见到汽车的,一下子来那么多辆,肯定不是普通的人。所以大家都直起身子张望。然后我就看到我们农业社的社长孙其金在整理衣服,很激动的样子。”李明奇回忆说,小车上下来很多人,有一个人的个子显得特别高,身材很壮实。孙其金小跑着迎上去。“我们一下子都叫了起来,是毛主席。”

  李明奇和其他人赶紧从田里上来,靠近毛主席。毛主席问一个社员:“一个劳动日能分多少钱?”“一块五角九分六。”毛主席掰着指头一算,对身边同来的负责同志说:“收入还不坏。”

  李明奇他们活也不干了,跟着毛主席来到村里的社员俱乐部。看到俱乐部的牌子,李明奇他们还愣了一下,“几天没来,什么时候就有了俱乐部?”俱乐部里打扫得很干净,橱子里放着不少书籍,桌子上还放着锣鼓、胡琴等乐器。主席高兴地抽出一本书来看看,又仔细地把它放好。李明奇还想继续看,有人就喊他们赶紧回去,别误了工。他们这才恋恋不舍地回去了。

  栖霞十月广场的毛主席塑像的来历

  1956年1月,毛泽东还视察了位于南京东郊的十月农业社。

  “文革”期间,栖霞十月农业社的村民们自掏腰包,在《南京日报》上向社会征集,要画一幅主席到十月村视察的像。当时南京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朱至耀和他的同事看到这条消息后,立马骑上自行车直奔十月公社。他们与当时的公社主任商量后,认为改画像为塑像更具有长久的纪念意义。于是他们决定建造毛泽东塑像。

  朱至耀和他的三个同事为了体验生活,住在了当地的农户家中。当时村里的条件比较差,朱至耀他们就用土办法,没材料就用山上的黄泥,没工作台就找来废弃的汽油桶。最后从有关部门要来了白色水泥作为塑像的主体材料。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终于完成了塑像,起名为“毛主席指点江山”。

  塑像屹立在十月公社村头,引起了轰动。“十月人民公社”一下成了南京乃至全国人民知晓的“红色圣地”。“我就来过好几次。有学校组织的,有跟着同学自己来的。那时,就是为了多看看毛主席像。”市民黄明生回忆说。

  女工没想到领袖真的站到了跟前

  1月11日这天,毛主席还来到了南京无线电厂,也就是今天位于中山东路上的熊猫集团的前身。在这里,毛主席参观了车间,和工人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作为其中一员,如今已76岁高龄的李琦向记者回忆了当年的情景。

  这天上午7点钟左右,已有7个月身孕的李琦就来到了厂里。还没进车间,李琦他们就接到打扫卫生的通知。这时候,工人们心里就知道,可能会有人要来厂里参观了。

  这时,厂保卫科的干事开始在各个车间转悠,叮嘱工人不要在车间随意走动。事后李琦才知道,头一天晚上,厂长兼党委书记槐亚东就接到电话,被告知“当家的人第二天早上要来厂里”。

  上午十点过一点,李琦有事到车间门口,远远看到有许多人走过来,“走在前面的人个子特别高大、显目,穿着米色的中山装和风衣,气度非凡,那除了是毛主席还会是谁?”李琦激动不已。回到车间的岗位上,她的心里怦怦直跳,“主席来了,我要不要和他握手呢?要不要主动向他问好……”

  正想着,主席真的在李琦的车床前停了下来。“主席问我,女同志做机床吃得消吗?我赶紧说吃得消。然后主席又问我,你这是在做什么东西?我告诉他,是车模子里的小冲头。我想把零件递给主席看,后来一想,就双手把图纸递给了主席。”就在毛主席伸出手接图纸时,摄影记者拍下了一张极其珍贵的照片。

  毛泽东说:“这包零件是我加工的啰?”

  接着,毛主席又走到李琦同事姚泰珊的车床边。“小姚那激动啊,把车速打得飞快,对工件进行砂光。第一次砂好后,他用环规一量,大了,套不进去了。毛主席说,紧了。小姚就又重新量了一次,还是大了。小伙子头上都滴汗了。毛主席说,再来一次!小姚又进行第三次砂光,终于使工件完全合乎规格要求了。主席很高兴,说,胜利了,成功了。”李琦回忆说。

  11点半左右,毛主席又来到五车间,察看收音机生产。当他得知收音机和里面的零组件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时,连声称赞:“很好!很好!”“主席很幽默,他在视察流水线时,指着一个纸包问,这是什么呀?大家告诉他,这是加工好的零件。主席就指着一个写着‘毛’字的纸包,风趣地问,这是给我的吗?我同事就回答,这零件谁加工的,就在纸包上写上谁的姓。主席就又说,那么这一包就是我加工的啰。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

  一国领袖毛泽东,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一心要见普通百姓的生活,而他自己,在生活起居、日常饮食上,也尽量对自己放低标准。与此相关的亲历者、见证人除了原南京饭店经理、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黄少武外,还有今年已经92岁高龄的东郊宾馆老员工丁福根。近日,《发现周刊》记者采访了他们,请他们晒一晒毛泽东当年的菜谱。

  喜欢吃苦瓜,一点海鲜都没做过

  黄少武作为接待班子负责人,从菜肴采购、制作到开餐都管。他尤其对中山陵5号、8号的几次接待记忆深刻。当时,接待班子从南京饭店挑选了几位手艺高超、经验丰富的厨师和服务员负责餐饮。

  根据此前的指示,接待工作以俭朴为原则,所以菜肴也就是辣椒、辣鱼、腊肉以及新鲜蔬菜等,基本上一点海鲜都没做过。黄少武特别提到,“毛主席好像非常喜欢吃苦瓜。”

  另外,为了确保主席饮食安全,在准备各类食品素材时,接待班子对采购地点有着严格的要求,凡是南京饭店有的,例如腊肉等,直接从饭店送过来,凡是店里没有的例如新鲜的猪肉、新鲜的蔬菜,也必须从原来熟悉的老客户那里采购。同时,因为天气太过炎热,食物很容易变质,南京饭店还调配来两位食品化验员,保证饮食卫生。

  当时给毛主席安排的伙食标准,大概是每天5元钱,“因为毛主席总是交代少做一点、少做一点,所以实际上5元钱花不了。”令黄少武特别感动的是,当主席离开宾馆时,还特地要求随行工作人员结了账。

  吃饭时爱听“京戏”唱片,饭菜最高规格是两素一荤

  92岁的东郊宾馆老员工丁福根,在饭店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老人仍然很激动,“从西康路33号,到中山陵5号和8号,都是我负责给毛主席服务的!”

  丁老说,主席最爱吃的还是他家乡的湖南菜,但是每餐吃得并不多,吃得也很简单,最多也就一个荤菜,两个素菜。而且他老人家吃饭的时间跟别人不一样,一般都要到上午10点左右才吃早饭,下午2点多才吃午饭,忙到夜里11点多才吃晚饭。记忆中,毛主席喜爱听“京戏”,每次回来,工作人员都会给他放京戏唱片,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放得多。

  多次的相处,更让丁福根亲身感受到毛主席的平易近人,“他老人家特别客气,经常跟我们这些服务人员打招呼,拉拉家常。每次给他上菜,他都要说好几次‘谢谢’……”

  让丁老特别遗憾的是,当年毛主席还与他们这些服务人员亲切合影,但是照片却在“文革”期间被“抄家”时弄丢了。

  不打扰地方工作

  “不召不见”

  建国后毛主席虽多次来南京视察,但是每次都会强调同一个接待要求:俭朴、节约,不打扰地方工作。多次参与和负责接待工作的黄少武,特别记得1957年7月中山陵8号的那次接待。当毛泽东一行乘车抵达时,江渭清、柯庆施等省市领导们早已在此恭候。但主席下车后只在会客厅与大家简单会了个面,随即摆了摆手,让大家各自回到岗位上去工作。黄少武至今仍记得八个字:“平安无事,不召不见”。意思很明白,知道你们关心我的安全,但是不能因此而耽误地方工作。

  此外,在南京期间每次外出视察,毛主席一行的车队也总是能短就短,毫不张扬。“接待了这么多次,印象中最多不超过5辆车。”黄少武说,按照要求,地方领导的车、警卫车一般都不与主席的车队同行,而是分开或错时行驶。

  不同意疏散游客

  不与群众“隔开”

  对群众,毛主席体现出无比的挚爱。在南京的中山陵、玄武湖等地,一个又一个场景留下了主席与群众深情厚谊的生动体现。1953年2月建国后他首次来南京视察,也是深入基层调研、活动内容较多的一次。全国战斗英雄、后任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的庄心一当时被指定参加接待保卫工作,全程参与了毛主席此次南京之行。

  遗憾的是,庄心一老先生在2008年春天因病去世。日前,他的两个儿子,江苏省作协会员庄大军、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办副主任庄小军兄弟俩,向记者转述了父亲当年的这段经历和感想。

  1953年2月22日抵达的当天下午,毛主席即外出视察,庄心一等人随行保卫。在途经玄武湖边的菜地时,主席看到一位菜农在田里干活,便步入田头走近他身边,关切地询问种菜生活情况,正埋头干活的菜农抬头一看,不禁大叫起来:“毛主席!”看着主席与菜农在田头亲切地聊着,庄心一和其他陪同人员格外感动。

  23日清晨,毛泽东晋谒中山陵。在这里的所见所闻,让庄心一更加体会到毛主席与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当时为了便于警卫,公安部在考虑上山路线时,曾打算从旁边开辟一条小路进入陵门,并准备把游览中山陵的群众疏散。但毛主席闻讯后不同意,他风趣地说,“堂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祭奠革命先辈,走小道成何体统嘛!我就要走大道。群众是到中山陵游览,我们是到中山陵祭奠,有什么理由把人家赶走?”

  毛主席执意要从正门上中山陵,他在陈毅、谭震林等陪同下,健步登上中山陵的石阶。这时,早有眼尖的学生认出了毛主席,“毛主席来啦!”一时间口号声、欢呼声迭起,游客们都聚拢了过来,站在墓道两侧和台阶上,向主席欢呼、问好。庄心一和负责警卫工作的工作人员手挽手、肩并肩地把毛主席围在中间,以确保他的安全。但是毛主席却显然并不在意,他笑意盈盈地向游客们频频挥手致意,就在群众的簇拥中缓缓前行。

  毛主席卫士长李银桥后来回忆这一场景时说,警卫人员当时曾征求主席的意见,是否改道或将群众疏散,但是主席生气地拒绝了,“你们不要把我和群众隔开!”随后大手一挥,迎着群众走上前去……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