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遗”传承人:最忧后继无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广西“非遗”传承人:最忧后继无人
2009年06月23日 10:5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广西“非遗”传承人:最忧后继无人 最喜传承有望

  捧着金灿灿的奖章和证书,广西几名新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激动不已。马山县多声部民歌传承人温桂元万万没有想到,祖辈相传在大石山区唱的民歌,能让他成为这一技艺的大师;南宁市邕剧传承人洪琪也没有想到,这一濒临灭绝的小剧种在今天受到国家如此重视;东兴市京族哈节传承人罗周文更是激动地用当地白话说:“京族哈节后继有人了。”近日,这几名传承人向笔者介绍了他们技艺传承的现状。   

  后继乏人待解决  

  邕剧著名演员、第一代邕剧团团长洪高明的女儿洪琪经历了邕剧的衰微。“文革”过后,全国唯一的一个邕剧团逐渐没落,不少骨干转行搞粤剧,最后一批人大多因年老或身体的原因,已无法担起重振邕剧的重任。   

  邕剧是南宁的特色剧种,用南宁官话来唱白,拥有真刀真枪对练的精彩武戏,曾一度被其他剧种借鉴。为了不让这一特色剧种湮灭,洪琪从2004年开始整理邕剧的剧本、唱腔,并配合南宁市文化部门开始恢复邕剧。   

  由于没有邕剧剧团,只能请粤剧演员来排演邕剧,洪琪连用3个“很困难”来形容这一过程。比如,让说粤语的演员先学会讲南宁官话,仅这一点,难度就可想而知。好在近几年排演的邕剧剧目《开泰新声》等已取得一些成功,洪琪说,得到国家对稀有剧种的支持,她将尽力把邕剧传承发扬下去。   

  马山的温桂元是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人,已届高龄的他患有高血压,为避免他演唱高腔民歌时气冲头顶,当地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挡”住了许多来访者要求他演唱的请求。即使如此,温桂元手中掌握的要诀和古谱,仍使他身边聚集了一批学艺者。“有25人吧,虽然都是40岁以上的人,我已经很满足了。因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温桂元说,为了让民歌能传下去,他的做法是“老调新词”。依靠这些创新,三声部民歌在当地的红白庆典上颇有市场,民歌队获得一定收入,从而不致衰微。   

  传承人获经费保障   

  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核心和关键。为了保护这一环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从2008年开始,陆续公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除了为传承人开办文化遗产项目培训班外,还给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3000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2000元的传承资助经费。从2009年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将获得8000元的传承活动资助经费。

  2008年,该区相继建成了三江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基地、贺州黄洞瑶族服饰制作传承基地和桂剧传承基地。2009年,在广西民族大学正式挂牌建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在自治区桂剧团建立了广西桂剧传承基地。

  目前,壮剧、彩调、邕剧、壮族三声部民歌、侗族大歌、苗族系列坡会、平果嘹歌、田阳布洛陀和舞狮技艺、壮族织锦技艺、那坡壮族民歌、刘三姐歌谣、毛南族肥套和花竹帽编织工艺、贺州瑶族服饰、钦州坭兴陶艺1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以及壮族医药、广西八音、壮族嘹啰山歌3个自治区级名录项目的传承展示基地(中心)正在建设当中。传承基地的建成,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展示的重要阵地。

  作者:甘宁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