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飙车”说开去:对名人道德诉求太多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从“道德飙车”说开去:对名人道德诉求太多了?
2009年06月26日 14:13 来源:青年周末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道德无“偶像”

  易中天一句“道德飙车”,让我们重新审视李辉对文怀沙的“道德炮轰”。

  满文军的涉毒事件,也让我们争论,无伤他人的涉毒行为是否需要向公众道歉。

  这年头,你已经不能指望让社会名人当道德偶像。当有人咒骂这些名人身上的道德污点时,是否也该想想,也许是我们自己把道德标杆的这把大尺放错了地方?

  从“道德飙车”说开去

  “道德飙车”,语出易中天的博客。这四个字又让李辉质疑文怀沙“国学大师”头衔的事件再次浮出水面。

  易中天的博客中说:“李辉先生是不是‘道德飙车’?我认为是,而且存在‘主观故意’。看李辉先生‘质疑’的结果,又如何呢?是众多媒体和网民,在事实还没有完全弄清之前,就不加分析、不假思索,也不容文老先生自己辩驳地,给他扣上了‘江湖骗子’、‘文化流氓’的帽子。这对于一个文化人,无异于在精神上和舆论上宣判他的死刑。”

  在易中天看来,媒体把李辉塑造成“道德勇士”,比把文怀沙打扮成“国学大师”还要恐怖。

  接下来,易中天认为李辉“不能在公共空间追查他人的隐私道德,无论是似是而非的或是真实确凿的追查。”

  易中天的“道德飙车”论,似乎揭开了这样一个现实,我们太希望名人没有道德缺陷,乃至揭开或试图揭开他们的“道德瑕疵”时,很多时候,未免用力过猛。

  就如易中天所言,“李辉先生的‘质疑’至少存在三个问题:一,‘抽离历史环境,追查历史道德’;二,‘使用单边信息,追查他人隐私’;三,‘使命过重,道德过剩,推论过急,谴责过度’。在我看来,有了前两条,就是‘超速’。如果还‘过重,过剩,过急,过度’,那就是‘严重超速’,是‘飙车’了。”

  关于“道德飙车”的议论还在继续,曾经的“国学大师”俨然已经被拉下“道德偶像”的神坛,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我们想说的是:对名人的道德期待从何而来?如果他们的道德污点仅限于个人隐私,不涉及公共范畴、不侵害他人,有没有必要对揭穿他们的道德污点感到大快人心?

  就像满文军吸毒了,一个曾经在公众心中老实、憨厚、热心慈善、凭借自己才华起家的年轻人形象倒掉了,有没有必要再逼着他给公众道个歉?

  话说回来,看待名人的道德水准,从曾经的捧在手心,到现在的过度棒打,无疑都暗含着一个意思,我们对他们实在有太满的道德期待。

  “名人=道德偶像”的两厢情愿

  是谁把社会名人推上道德偶像的神坛?也许,这正是名人和大众之间的两厢情愿的共谋。

  -他们想让自己更完美

  颜颜,周报记者,负责人物报道

  有一次采访一位文化学者,他的态度极好,在晚上11点以后接受了我一个小时的面对面采访,不回避任何采访问题,这些小细节都让人觉得这位学者对记者很尊重。

  可惜好景不长,采访结束后第二天,他突然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他刚刚反应过来,我在采访时一些问题提得很尖锐,甚至尖锐度超过了日本一家媒体的采访提问,还跟我强调,日本媒体的提问让他当场发了飙。

  对于我“尖锐”的提问,他的要求是,他记得我当时问了什么,但他觉得那样的提问太不妥了,需要由他自己重新写一份连问题带回答的稿件,这样他可以重新阐述自己,也权当作是补充采访。

  等我拿到由他提问的稿件,说实话,虽然提问还是我的提问,但那提问的语气简直是——所有尖锐质疑的影子都一扫而空,那一个个的提问柔和得像出自他的一个粉丝之口。

  这还不算,他还给我写了封亲笔信,信中的言辞颇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训导一位小年轻的口气,告诉我,你要这样,不要那样等等,听起来相当苦口婆心。

  说实话,像他这样的名人真不少,他们一方面大方地接受了采访,另一方面又谨慎地对记者的稿件横加干涉甚至修改措辞,担心记者笔下的他们不够完美、出现道德瑕疵。

  从不审稿的名人也有,比如易中天,你怎么提问,他就怎么回答,回答得很痛快,你的稿子发了就发了,他也不怕会被记者写成什么样子,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够有娱乐精神啊。”

  -对社会名人的道德诉求太多了

  秦皓磊,西祠网友

  有一句话叫作“春秋责备贤者”,贤者越贤,他承受的道德期望值就越高,也越容易受社会公众的道德审判。一个人成为了“贤者”,就意味着他一生背上了一道精神枷锁,他必须以百倍的付出,来维持这个虚拟的道德光环。诸葛亮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在现代社会,没有了圣主、明君、忠臣、烈女可期待,人们就把道德诉求的目光投向了那些社会名人:官员、科学家、作家、歌星、球星甚至航天员等等。因为他们是名人,所以他们就必须要是完人,一言一行就要中规中矩、高尚完美,来符合人们心中的道德期待。

  一个歌星唱了《爱的奉献》,这个歌星一定是个爱心天使。一个球星打球赢了外国人,他就是为国增光的爱国者了。一个航天员壮着胆子上了趟天,他就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了,要在全国一场场地作报告。这些年来,已见惯了太多这样的表演。

  其实很有可能,他们本身不具备这样的道德层次,是我们硬把他们供成道德偶像的。他们不过是一些凡人,至多在某些方面比我们高明些罢了,之所以这样顶礼膜拜,还是缘于对自己的不信任。

  伟大的美德,常在普通人身上

  “咱们中国人,总认为这些名人、明星、成功人士,他们道德上也是完美的。实际上恰恰相反。最伟大的美德,最崇高的品格,其实常在普通人身上。”

  没错,我们太擅长往名人身上套上“道德标杆”。同时也擅长借着道德瑕疵,把曾经的标杆一杆子打到底。

  这并非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弘扬有道德的人,高尚美德能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的真善美、光明和希望。

  而是,千万别把“道德标杆”寄托在名人身上。企图将名人明星跟道德高尚画等号,好像他们在事业上成功了,在道德上也是完美的,这太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当名人道德水准稍高,我们恨不得追捧到天,将他当成一个道德符号;而当他出现私人领域的道德缺陷,我们又恨不得一棒打到底,将他的其他成就一笔勾销。两个极端,水火不容。

  如果一个作家的文字好,那你去享受他的文字好了;如果一个演员的表演好,那你去沉醉于他的表演就好了。就怕你还指望他的道德观高人一等、异于常人——就像你幻想写出优美文字的人,她一定长得漂亮一样。

  经常暴露名人真实一面的“内地第一狗仔”卓伟说,“咱们中国人,总认为这些名人、明星、成功人士,他们道德上也是完美的。实际上恰恰相反。最伟大的美德,最崇高的品格,其实常在普通人身上。”

  你可以对“狗仔”这个职业不屑,但他这句话的确说得靠谱。

  比如天津有个白芳礼,一位蹬三轮的老爷子,他在退休后,靠蹬三轮把自己的所得资助给贫困大学生,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到他蹬不动为止,截止到他过世,他一共捐了四五十万,实际上他完全可以靠这些钱享受幸福安乐的晚年,而不是这样受苦受累。

  普通人身上更有道德的光辉。

  这种道德的光辉,不像一些名人在追求名利过程中自己给自己的涂脂抹粉,更不是刻意为之的形象塑造,而是来得更自然、更朴实。

  发现这一点,比纠结于名人的“道德楷模”或“道德污点”更有意义。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