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应习惯接受社会和媒体监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官员应习惯接受社会和媒体监督
2009年06月30日 14:1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官员应习惯接受社会和媒体监督

  □雷振岳

  针对“最年轻市长”的“人肉搜索”,有人将其誉为“舆论飙车”,因为已经超过了正常的舆论监督的范畴。这种“舆论飙车”如果一直“飙”下去,很容易造成舆论“翻车”,会伤及无辜,也可能会伤了自己。对此,《中国青年报》6月26日报道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的看法。他说:“在民主政治状态下,任何一个官员的所谓个人关系、个人隐私都有可能成为人们质疑他们从事公务公正性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用相对透明化的方式处理这些问题,自觉接受大家的检验,是很有必要的。官员应该习惯接受来自社会大众和媒体的监督。”

  对此,笔者深以为然。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时称:“人民有权知道政府做什么。”官员接受社会大众和媒体的监督,也是应该和必须的,因为官员不是普通老百姓,手中拥有公共权力,这就决定了官员没有任何隐私可言,公众有权随时查看官员在干什么、曾经干过什么,敦促公共权力在理性、法治、透明和公正的框架内运作。

  然而,密集精细的社会监督对我们来说仍是奢侈品。尽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提出了“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透明精神,但很多官员还是不习惯,也不愿意,害怕过多的监督会带来“形象损失”和“瑕疵效应”。

  具体分析对“最年轻市长”的舆论追问,“背景门”、“论文门”、“香烟门”,这过分吗?群众对于官员提出各种质疑和猜测,只是知情权和民意的一种延伸,是在认真履行监督责任而已。所不同的是,这种监督从平面媒体延伸到了网络,从个别人关注延伸到了全体大众而已。就算是这种监督有点吹毛求疵和炒作之嫌,也应给予理解和支持。毕竟,这种质疑源于公心,没有不良动机。不能因为被质疑者年仅29岁就可以放松监督力度。深而言之,如果社会监督尤其是网络监督对每位官员都达到了“不放过任何细节”的程度,官员任何瑕疵都会受到大众关注和责问,官员还敢轻易忘本、大搞腐败吗?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廉洁局面吗?

  正如有论者所言,官员应该有把自己相对私密的空间让渡出来的雅量,也应该有遭受适度曝光而造成伤害的容忍度,这是公权力和私权利博弈的平衡,与普通公民的个人隐私是不一样的,官员将自己的私人空间合理地让渡是必要的。开明理智的官员,就应该有勇气走到群众和舆论的聚光灯下,接受监督阳光的滋润和考验。因为只有经受住了密集监督的干部,才是真正靠得住的干部,才能得到更多群众信任。相反,不敢接受监督,那就有“问题干部”的嫌疑。千万不要将自己装扮成极端完美者,没有任何瑕疵,这反而是一种人格缺憾。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