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是否遭遇"冰火两重天"的尴尬——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天文学是否遭遇"冰火两重天"的尴尬
2009年07月25日 10:32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普通民众对于天文学的关注与热情,或许时而明显时而潜在,却始终都存在着。

  ●科学普及面向更广大的人群,且更具时效性,但如果真想让一门学科的知识深入人心,必须依靠系统、强制的教育。

  ●人类天生就是“追星族”,在追逐天体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在这个宇宙中的位置,探索着宇宙的奥秘。

  ●主持人:本报记者 柳 森

  ●嘉 宾:卞毓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

  柳森:本周三,日全食在时隔434年后如约登临申城。尽管由于天公不作美,大部分市民与“钻石环”、“贝利珠”等天象奇观擦肩而过,但日夜交替的那一刻,仍在不少人心间留下悠长回味。然而,随着这场“日全食嘉年华”落下帷幕,不少专业人士坦言,恐怕这场由日全食观测带动起来的“天文热”会立马降温。您觉得真会这样吗?

  卞毓麟:的确,这段时间以来,由于百年难得一观的日全食的到来,天文学突然间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热点。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在我们这个时代,天文学正面临着一种常态与非常态下“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呢?我认为也未必。

  上周六,我应邀前往上海图书馆为大家作日全食科普讲座,现场听众的兴致很高,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在我国,知名科普月刊《天文学爱好者》自1958年创刊以来,累计发行1000余万册,月发行量尽管时有起伏,但始终是数以万计。在国内书刊出版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比起很多月印数连1万册都不到的科普刊物,这成绩对于一本以单一学科为核心议题的期刊而言,已属不易。这实际上也告诉我们,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普通民众对于天文学的关注与热情,或许时而明显时而潜在,却始终都存在着。

  当然,一般而言,一个社会对于天文科普的关注度,同这个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重视与投入程度呈正相关。况且,对于一门科学学科来说,不管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还是天文学,我们都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冷”或“热”字来表述,也不大好简单地用参与人数的多少来判断一门学科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这还要由这门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内涵来决定。

  柳森:此次直击日全食盛况,可以说,给大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与震撼。可以预见,它已在更多人的心中埋下关注天文学、参与天文观测活动的种子。那么,如何延续当下这股“全民天文热”,您有何建议?

  卞毓麟:这些天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毕竟,我们不能等到一些特别的天文奇观出现时,才意识到天文学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这里我特别想针对“科学传播”多说几句。

  从整体上来说,科学传播必须要经过学术交流、科学教育、科学普及这三大环节,且三者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缺一不可。学术交流是为了让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为学界所知,并通过研讨接受其他专业人士的检验与鉴定。而当一些科学成果受到充分肯定后,就应该有序地进入科学教育的课程中。再次,才是科学普及。

  以此来看,落实天文学教育,让天文学进入中小学课堂,可能才是当下的我们最迫切需要弥补上的一环。

  柳森: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之间,需要分得那么清楚么?

  卞毓麟:是的。科学普及面向更广大的人群,且更具时效性,但如果真想让一门学科的知识深入人心,必须依靠系统、强制的教育。否则,正如这次日全食,遇上了也就遇上了。况且,如果是作为科学普及,你就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对日全食产生兴趣。至于天文学课程到底教什么,首先,应根据教育规律来决定。其次,我也相信,我国的天文学家们有绝对的实力和智慧,能利用最精当的课时设置,将最精彩的内容奉献给同学们。

  众所周知,天文学是人类最古老的基础学科之一。天文学所揭示的宇宙观,更是一个人能否正确认识其所生存的这个星球的重要基础。如果在我们的中小学课程设置中,丝毫没有天文学的容身之处,那将是个很大的缺损。

  当然,如今还是可以在其他的一些课程,比如物理、化学、历史、生物中看到一些零散的天文学知识。但毕竟,天文学伴随人类文明的发现与开拓走过了那么漫长的过程,如果不作系统化的梳理与阐释,很难帮助孩子们深入地去理解现代科学的历史脉络。我们并不奢望孩子们都成为小小科学家、小小天文学家,但是对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大家心中应该要有一个最基本的轮廓。

  20世纪后期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屡屡被授予在天体物理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天文学家。最近人们热议不断的宇宙暗物质和暗能量,更是向当代物理学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其中极可能孕育着新的物理学革命。我们不能等到一切变革业已发生,才为天文学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缺失感到遗憾。

  大致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时我还是一名中学生。当时国内引进的一本来自前苏联的中学天文学课本,就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而如今,在美国的中学课程体系中,天文学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可见,在科学教育中给予天文学一个适当的位置,也并非是毫无根据的异想天开。

  柳森:的确,天文学除了是现代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的摇篮,更重要的,它首先还是一门关于人类与地球、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关系的学问。这也决定了,它在一个人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核心地位。

  卞毓麟:如今,“追星”几乎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总喜欢把杰出的球员、当红的艺人称为“球星”、“影星”。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何我们总是称呼他们为“星”,而不是别的什么呢?

  不管怎样,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人类天生就是“追星族”,在追逐天体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在这个宇宙中的位置,探索着宇宙的奥秘。要知道,在那些遥远的星夜,那时还根本没有任何形式的灯,还有什么比高悬在漆黑天幕上的漫天星斗、比天空中突然出现的“一把闪闪发光的大扫帚”———彗星,更令人惊骇的呢?也正是由这一颗颗“星”引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历经天长日久、斗转星移之后,渐渐发展成了今天的天文学。

  尽管,如今随着城市里光污染的日益严重、云雨天气的频发,人类日常的观“星”活动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但仍然可以确信的是,一个善于仰望星空、和宇宙交流的人,注定与只顾看自己脚下的人不同。而无论现代科技如何发达,总得有些人能够时而仰望星空。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