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解放战争》,每个细节必须真实——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王树增:《解放战争》,每个细节必须真实
2009年08月18日 13:48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王树增应该是一个严谨的人,离签名售书还有半个小时,他已经来到了现场:大红的T恤,黑色长裤,光头剑眉,一笑弯弯的眼睛。等待签名的读者很快排起了长队,他坐下,一笔一划工整地签名。静静的队伍中有闻讯赶来的他儿时的玩伴、当兵时的战友,轮到他们时,他看见递过来的名字“咦,好熟”,抬头便笑了。签完名的战友舍不得走,远远地对着他拍照,他们都在为他骄傲。

  “写给年轻人看”

  现场签售的,是他的《解放战争》第一部,在这之前,他已经完成了《朝鲜战争》、《长征》和《1901年》。他的作品,被称做非虚构类文学。这就意味着在同类作品中他既不虚构也不完全纪实,而是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采访当事者,尽力还原历史的面貌。在以个人对历史的解读、认知引导读者的同时,还要保持文学表述的激情和可读性。这样的写作,无疑是最耗费心力的,但也是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比如长征,当初的出版物已有300多种,然而纪念的节点过去之后,现在书店里还在卖的也就寥寥几种,其中就有他的《长征》,虽然他的书售价最贵。

  给他安排的签名时间只有半小时,可是书架上的《长征》不到半小时已经卖完了,现场货源充足的《解放战争》也流水似地被读者抱走。他憨憨地笑,说最开心的是买他书的人里头最多的还是年轻人:“我写这些,就是为了给现在的年轻人看的。”

  “历史不容放大”

  采访中,王树增说的最多的是他的写作原则:“历史就是历史,不容回避,也不容放大。”一部《长征》,他费时6年,这一部《解放战争》,他也花费了近5年。上至指挥几十万大军的将领,下到进攻一个暗堡的战士;大到横跨中原五省的战役,小到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战场;在他的笔下,都必须有档案有出处。“比如董存瑞,在书里也就几百字,但查史料做采访就用了一个多月,每一个细节都必须真实。”王树增的书里,对话很少,但凡有对话,他也坚持“都是来自当事者的回忆录或者自己的采访录音,绝不编”。

  王树增十几岁当兵,关于战争,他从小接受的就是革命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他认为:“没有人喜欢战争,哪怕军人也希望世界永远和平。我写战争,但我不会歌颂战争。”

  在王树增看来,解放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一场非常奇特的战争。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在作战双方实力完全不成比例的情况下,仅用两三年时间,就进行了一次惊人的历史大翻盘,其结局是用军事观点不能够完全解释通的,它必然含着这片土地和这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心理等因素。

  “有关现实生活”

  写作此书,王树增查阅了数以千万字的档案和资料,涉及大量的党史和军史。此外,他还寻访各个重要战场,寻找当年的亲历者,光整理史料笔记和采访记录就有500多万字,而这本书已经出版的上部,仅68万字左右。也正是建立在这个扎实的功夫上,他坚信“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军事的胜负,不如说是共产党以土地改革为引领,逐步获得民心的过程,是人民对战争双方做出了胜负的选择。”他随口念了一段采访中听来的老歌:“最后一颗粮,拿来做公粮;最后一床被,盖到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女,送去咱队伍上。”

  他说,解放战争是离我们距离最近的一场国内战争,直接关系到我们今日的生活样式,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命运息息相关。当年毛主席说是人民把共产党送上了执政的舞台,现在隔了60多年再看这段历史,感慨依然。

  近些年,随着档案的解密,对于曾经熟悉的历史,人们有了重新认识和思考的热情。王树增应《百家讲坛》的邀请,讲了《长征》,现正在录制《解放战争》,预计“十一”前后播出。(陈晓黎)

【编辑:宋方灿
 
请您登录/注册后发表观点!  进入社区  查看评论>>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