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刊”,面临坚守的“尴尬”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团刊”,面临坚守的“尴尬”
2009年08月26日 14:1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当年的期刊界曾是“团刊”的天下,然而在中国期刊市场大爆炸、大分化的市场化进程中,“团刊”徘徊在走市场与保职能之间,发展的脚步变得举步维艰。

  “团刊”有它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共青团服务青年、引导青年的一种媒体,“团刊”不可能像妇联刊物那样把内容转向单纯的“家庭婚姻情感”,更不可能为迎合某种趣味而不惜胡编乱造地搞第三者插足式的爆料故事。“团刊”所担负着的指导青年的神圣使命,是“团刊”自己血液里流淌的,也是主管主办机关赋予和规定的。试问:如果我们的“团刊”也像某些期刊那样为迎合市场的卖点而耍花样,把内容搞得儿童不宜或半宜不宜的程度,我们的学校、家长和青年学生会接受吗?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成长,如同父母影响着孩子,老师影响着学生。如今,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变得越来越令人担忧。在五花八门的精神产品面前,“团刊”所扮演的“人生启示器”和“理想发动机”的角色,越来越失去了她在中学生生活中的地位。如果让一个中学生自觉走到校门外的报刊亭前,从口袋里拿出钱买杂志,试想,他们会购买什么样的杂志,不言而喻,那些“良友益友加父母亲人型”的杂志,完全不大可能是他们首选。“团刊”的“教化”不是许多中学生喜不喜欢的问题,而是我们有没有义务和办法让他们接受并喜欢的问题。

  期刊对青年的引导力令人堪忧。时下学生群体接触最多的“类团刊”杂志是文摘类杂志,这些期刊大多是学生父母代为他们购买,或者彼此相传诱导购买的。这些文摘类期刊也常常是在寻觅摘取着“团刊”的精髓。“团刊”大多走原创路线,在竞争上与文摘期刊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大家都一窝蜂去搞文摘,那我们又去摘谁呢?仅有的几本文摘类期刊又如何能够有效覆盖那么大的一个群体呢?事实上,真正为中学生子女购买杂志的家长的比例并不高,我们的家长更热衷于把钱花在购买文化辅导书和补课上,“人生启示器”和“理想发动机”的影子在学生近乎枯燥的学习生活里并不多见。

  “团刊”覆盖的主要是处在成长中的群体,他们世界观正在形成。长期以来,一直占领着这块思想阵地的“团刊”,如果以市场经济竞争为理由而把“团刊”与其他媒体等同对待,就会使“团刊”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削弱,这对一贯坚守服务引导青年职责的“团刊”是个极大的打击。

  “团刊”受到市场和政策层面的多重“夹击”,无法放开手脚,政策层面又得不到有力的扶持。因此,“团刊”在举步维艰地挣扎和打拼着,这已经成为我国期刊发展史上一个突出的问题。实际上,对于那些苦苦坚守着那份社会责任的“团刊”,应该看到,它们仍然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这一现象亟待有关部门来关注,并希望能本着对青少年成长着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想,来为“团刊”把脉,给“团刊”一个说法,为“团刊”这个特殊期刊品种指引一个方向。□尹正茂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