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拟"聚拢"中华老字号企业 非遗项目产业化起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浙江拟"聚拢"中华老字号企业 非遗项目产业化起步
2009年09月17日 23: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杭州9月17日电(见习记者 赵晔娇)记者从首届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获悉,今天,中华老字号企业、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落户浙江“东方文化园”恳谈会在杭州举行。这在中国尚是首次,意味着浙江将“开创性”地跳出保护传承的老模式,通过搭建产业园区平台实现非遗产业化。

  近年来,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省,浙江发掘了一大批濒临消失的传统民俗,累计入选非遗名录项目657项,居中国第一。张小泉、王星记等一大批非遗项目的背后,都是一家家中华老字号企业。

  然而,为家族式的股权管理模式、有限的生产规模所累,产业化业已成为非遗项目长久生存的命门所在。在恳谈会上,50家外贸企业董事长、50家文化经销商将与非遗传人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希望能促成双方的合作,使更多民族瑰宝在市场上流通。”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浙江就有一个产业化较为成功的例子,衢州“邵永丰”麻饼即将在台湾地区的一些百货商店、大学周边开出连锁店。由台湾的合作伙伴负责寻找、布置、设计店铺,聘任卖场工作人员,以及媒体宣传,由衢州方赴台协助产品制作与教育训练、产品研发等。

  事实上,自2006年来,浙江省财政就专门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每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发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可谓不小,但是“授人以鱼”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对一部分可以实现产业化的非遗项目来说,只有通过社会参与,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浙江省文化厅巡视员金庚初这样认为。

  据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约有老字号企业1万多家,到1978年,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尚有2000多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许多曾经辉煌的老字号企业经济效益开始出现大面积滑坡,幸存的近200家老字号企业中,经济效益好的不到20%。因此,根据自己的产品特点做“产业化”文章已是政府、非遗传人必须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完)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