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分级阅读”泼点冷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给“分级阅读”泼点冷水
2009年09月18日 14:36 来源:文学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俄罗斯馆启示录——也给“分级阅读”泼点冷水

  一位在迎世博现场工作的朋友惊喜莫名地告诉我:他最近到处听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儿童文学的信息,成人文学信息则一点也没听到。我连忙追问详情。他说:在比利时馆的开工仪式上,摆了40个我们熟悉的动画形象“蓝精灵”,馆方还一再提到《丁丁历险记》。瑞典的代表将杰出儿童文学作家林格伦的童话名著《长袜子皮皮》和诺贝尔并提。丹麦将在开馆时期把哥本哈根的著名雕塑——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小人鱼搬到中国,作为丹麦馆的镇馆之宝。最感人的还是俄罗斯馆,许多报纸都已经报道了,它将按照苏联儿童文学作家尼·诺索夫的童话三部曲《小无知游百花城》(1954年出版)、《小无知游太阳城》(1958年出版)和《小无知游月亮城》(1965年出版)中的具体描绘,来完成俄斯馆的总体设计,到时我们就将在这充满童话色彩的建筑中欣赏俄罗斯的展品了。这三部书,离现在已经有半个世纪,当年的小读者现在成了设计师,童年阅读的美好印象仍在他们成年的人生和梦境中隐没缠绕,仔细想一想,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

  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作品呢?我也仔细地想了一想,只能很遗憾地说:没有,至少暂时还没有。这原因,其实也不复杂,大致有三:一、中国一向不重视儿童文学,视之为“小儿科”,觉得无非就是哄哄孩子(所谓“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即无意中体现了此种居高临下),没有人把它当作极其严肃的工作,当成最伟大的文学来看待,像老托尔斯泰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却坚信自己那本薄薄的儿童故事才是一生最重要的作品,这样的人在中国很难找;二、中国一向重视教育,强调实用,把儿童文学视为“教育工具”的观点虽屡遭批评,却根柢难移,仍在暗中指挥着创作,这样,真正第一流的艺术品就很难产生;三、商品经济一来,看到儿童书好销,童书市场巨大,于是一哄而上,在这“无形之手”的操纵下,粗制滥造成风,“只要好卖就是好”的时新理论更令赝品制造者心安理得,有恃无恐。当然,并不是所有作家都能被这三个圆圈套住的,所以,我们就寄希望于这圈外的有志者吧。

  然而,儿童文学在比利时、丹麦、瑞典和俄罗斯存在着如此深远的影响,这毕竟还是给我们带来了温暖。这使我们仍然坚信:儿童文学中最优秀的那一部分,必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因为童心——赤子之心,是能够贯通全人类的,这样的文学也是能让世界各国的人从小读到大的,能够真正影响人的一生。

  于是又想到了现在讨论得很热闹的儿童图书“分级阅读”的问题。儿童年龄不一,接受能力很不一样,将图书按年龄分级,当然有利于他们挑选适合的书,这是事情有益的一面;但我们不可忘记,真正的好书,在年龄上是没有“上限”的。一篇《去年的树》,成年人细读,也会掉泪。一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连哲学教授也未必能谈透其内涵。一部《麦兜响当当》,有多少白领正在热议其中的“道”。更不要说“小人鱼”“小无知”“蓝精灵”和“长袜子皮皮”正作为一个国家的使者,堂而皇之地来到了成人世界的世博馆中!要是每一件作品都规定死了“三岁到六岁”或“六岁到九岁”,优秀儿童文学所特有的这种“无限阅读”的魅力,还会存在多少?

  我不反对为图书标上大致的“准入门槛”式的参考年龄,但我反对过于明确或严格的限制,我尤其反对为儿童图书设“上限”。老实说,我怀疑现在出版社对这种“分级阅读”的狂热追逐,还是不出于我上文所说的三个方面,即不相信童书能成为伟大的文学、急于通过童书“教育”儿童、急于把书卖出去。尤其是后二者,因为,教育是最讲究分级的(分级最细的就是教材);而一旦标上了明确的年龄,家长们掏钱更快。上帝保佑,但愿我的猜测全错!

  刘绪源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