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故事:“胡饼”为祖 曾助朱元璋起义——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月饼的故事:“胡饼”为祖 曾助朱元璋起义
2009年09月30日 10:38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秋月饼原与战争有关

  赏月之余,品尝月饼逐渐成为中秋节的一个民俗符号。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为军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品尝,从此就有了中秋吃饼食的习俗。当时的大户人家一般都会在中秋节摆设大香案拜月,圆饼、西瓜、苹果、葡萄等供品一应俱全,其中圆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考究的人家,西瓜还要特意切成莲花状供奉。

  胡饼,中秋月饼之祖

  其实月饼的前身就是民间常见的以胡饼为主的圆形面食。圆饼作为一种普通面食所产生的时间就很古远了。“饼”在古代是所有面食的通称,其中也包括圆形扁饼,后来才专指经蒸或烤而成的扁圆形食品。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关于饼的记载。《墨子·耕柱》中说,有一个人,家里有吃不完的牛羊肉,却“见人之做饼,则还然窃之”,就是见到别人做饼,还去偷人家的饼吃。墨子说,这只有一种解释,就是这人有偷窃的毛病。从这几句话的口气可以看出,那时的饼并不是什么美食,而是很平常的食物。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有面食中加馅的做法。石勒就喜欢吃用干枣、胡桃瓤为馅的蒸饼。

  虽然唐代已经形成中秋节,不过饮食方面主要是摆酒席以赏月,还说不上有特色的节令食品。北宋人陶谷的《清异录》是杂采隋唐至五代期间的趣闻轶事而成的一部随笔集,其中写道,五代时有一位专卖四季小吃的张手美,每到中秋就卖玩月羹,它是用桂圆、莲子、藕粉等做成的。这是第一种见于记载的中秋节令食品。

  胡饼以及一些面粉中掺入酥油、蜜、糖,或者以果仁、豆沙、糖、肉末、花料等做馅的圆饼、点心等,在外形、做法上跟后来的中秋月饼有类似的地方。到明代,就明确出现了中秋月饼的文字记载。

  宋代,月饼被列节日佳品

  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着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到了晚上,酒楼里丝竹箫管并作,人人争相登而赏月。夜市人马杂沓,即使是住在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馔,欢度中秋。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逢这一天,北宋都城开封的许多酒楼都出售新启封的好酒,水果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中少见。显贵和豪门,在自家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清雅,至晓不绝。普通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

  宋时,月饼已被正式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之句。赏月、品月饼、吃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元朝,小月饼里藏玄机

  元朝的中秋习俗,几乎没有推陈出新之举。倒是朱元璋与月饼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当时,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得非常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想出一计,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中,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晚上起义响应。到了那天,各路人马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攻下元大都后,朱元璋高兴地下令,在下一个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用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佳品。

  明朝,互赠月果雅吟诗

  时光流转至明代,祭月活动已遍及全国,亲友们互赠月饼、月果已成礼俗。

  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饼、吃月饼的描述,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中始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说到赏月,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明代在宫中,八月十五日除吃月饼酒馔外,还吃蟹。《酌中志》中记载:“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将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

  清朝,男不拜月女不窜

  到了清代,中秋之夜,几乎家家各有宴会,以酬佳节。人们还以中秋夜的晴雨,占次年元宵阴晴。谚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

  清代流传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窜”,所以拜月成了妇女的专利。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玩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战袍的,也有背插纸旗纸伞、或坐或立的,还有扮成兔首人身的商贩、剃头师父、缝鞋匠,不一而足。

  (摘自《细说中国节》等)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