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已广泛使用 怎能不承认事实?——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简体字已广泛使用 怎能不承认事实?
2009年09月30日 14:08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看了从维熙先生《恢复使用甲骨文如何》一文(8月5日“笔会”),深有同感。我在大学里从事过汉语教学工作,也参与了一些文字改革工作。事实上,简化汉字并不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的。早在战国时期,简体字就大量出现,当时陶器、钱币、兵器上就用简体字,甚至在钟鼎这种比较郑重的器物上也用上了简体字。到了汉代,通行隶书和草书,字体的简化主要向草书方面发展,而隶书的简体字也不少,在碑刻和铜器的铭文中都可以找到例子。因此,现代通用的简体字,有的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

  1909年(宣统元年)《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陆费逵先生的一篇论文,题目为《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所谓的俗体字,就是简化了的字。可见,上世纪初,就有学者提出要简化汉字。到了1922年,北京大学教授、语言学家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先后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和“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到了1935年的简体字运动中,人们不仅使用那些简化了的“手头字”,而且让“手头字”出现在了好多杂志上。到了抗战时期,解放区的油印书报刊物采用和创造了许多简体字(大多是随意创造而不规范的)。全国解放后,这些简体字流行到各地,为汉字简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样,直至1956年,才产生了由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整个这一过程,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现在简体字已被普遍认同并广泛使用,我们怎能不承认这一事实呢?

  作者:庞兆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