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批评:主流评论家太沉默 仅"炮轰"不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当代中国批评:主流评论家太沉默 仅"炮轰"不行
2009年10月12日 13:56 来源:楚天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文学评论家的工作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批评,而昨日“屈原文学论坛”第四单元批评家专场,言辞犀利的李建军、王彬彬、王又平等评论家,却将“炮口”对准了评论界自身,抨击评论界一些不正之风,讨论“文学批评的学术品格”,他们的发言将论坛推向了高潮。

   主流评论家过于沉默

  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向来难分彼此,但针对一些不正常的文化现象,主流评论家却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这让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王又平感到心痛:“比如小沈阳一夜走红,各媒体争相报道,甚至还有不少学者站出来大声叫好,这实在令我想不通。”他说,小沈阳的走红实际是一种文化“娱乐化”的倾向,反思这种倾向时,主流评论家不应缺席。

  “批评就是质疑,一种格格不入的对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军直言,“与人为善”的中国传统美德有时会成为批评家的桎梏,摆脱桎梏需要拿出勇气来。

   一些评论家急需补课

  三位评论家都认为,批评要达到效果,批评者应具有一定的文字水平、审美趣味和理论修养,但许多人恰恰缺乏这些。“当今一些批评家急需回到中小学课堂上补课!”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王彬彬的这句话好似一记当头棒喝。

  王彬彬拿某位批评家的论文举例,指出其中的语言及逻辑错误,并说这类低级错误在当今批评类文章中比比皆是,令他触目惊心。“提高文学批评的学术品格,首先要提高语文品格。简言之,就是要把话说通。”他说。

  “我认为衡量写作者的伟大之处是从标点符号开始的。”李建军对此深有同感,他认为语法、修辞、逻辑是一篇好的文学批评文章必须具备的“精”、“气”、“神”,“否则如何能服众?”

  评论家不能哗众取宠

  曾有评论家说过一番惊世骇俗之语,称“中国每年诞生上千部长篇小说,只有极少数有价值,其余全是垃圾,它们的命运就是去造纸厂化成纸浆”,对此,吉林省作协副主席、《文艺争鸣》主编张未民反问:“这难道不是一种‘文学恐怖主义’?”

  关于文学评论家的品格的话题,引来了张未民的兴趣,他以一连串的疑问指出文艺批评中值得商榷之处,如“不评价作品文学性的批评算什么”等,他说:“评论家的最大魅力不在于判断是非,而在于阐释真相。”他认为,一逞口舌之利,一泄心中郁闷,并借此沽名钓誉,不是一位正直的批评家所应具有的品格。

   仅有“炮轰”是不够的

  “自曝不足,自揭伤疤,需要很大的勇气。”批评家们现场进行的自我批评,赢得了嘉宾们热烈的掌声,但也有业内人士直言,这种自我批评当然有助于维护中国当代文学的尊严,但更希望看到评论家们能把自我批评转化成动力,更好地雕琢文学,指引文学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