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御宅”说另类“宅文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从“御宅”说另类“宅文化”
2009年10月29日 10:11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另类文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及其与传统文化在诸多层面的冲突,使得另类文化成为主流思潮的众矢之的。目前中国的另类文化论争,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问题进行:民主进程、人权维护和文化革新。真正的左派是文化革新论者,他们对另类文化应持态度是科学分析、客观理解、宏观调试、微观教育、多样发展。

  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珠江三角洲既是经济流通的桥头堡,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但凡有什么新生事物,如时髦服饰、流行歌曲、新词语、甚至另类生活方式,都会率先传入珠江三角洲地区,然后向中国内地传播而形成惯行。就“宅”现象来说,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可谓首当其冲,其普及程度、社群规模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发展等方面都非常前卫,表现出的问题广泛复杂。

  当下流行的“宅”、“宅男”、“宅女”等词汇源于日语“御宅”,本意为个人居所或个人性的思维及行为。上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媒体开始用“御宅”表述各种消费意识超前、思维行为方式另类的个人和群体。这个词在日语中含有贬意,经常用来泛指生活封闭、思维及行为怪异、不善交往的人格特征。90年代以后,这个词变为“御宅族”,进而派生出了一系列上述词语。在当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宅”是新型文化的代名词,是一种时髦。做“宅男”、“宅女”,有趣、新潮的感觉要远多于另类和压抑。于是,随着“宅”现象的普及, 汽车发烧友、茶馆女佣、梦幻服饰、ACG爱好者、甚至同性恋者等各种另类群体及其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也在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中快速流行起来。自然,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及其与传统文化在诸多层面的冲突,也使得另类文化成为主流思潮的众矢之的。

  目前中国的另类文化论争,根据笔者整理,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问题进行:民主进程、人权维护和文化革新。极左派思潮否认这种文化潮流是中国社会民主进程的一部分,将其与传统文化对立看待,视其为资本主义腐朽奢靡文化的突出体现,从政治思想到生活习惯,全面予以排斥;温和的左派虽不大力提倡,却认为这种文化潮流是新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洋为中用,也是我国民主制度和尊重人权的社会体现,没有必要着意排斥;而右翼保守思潮则从传统道德规范的角度,有时甚至是从国学研究的高度对这种文化潮流进行批判,说明其与中国国情格格不入,批判宗旨往往与极左派不谋而合。笔者认为,真正的左派是文化革新论者,他们对另类文化应持态度是科学分析、客观理解、宏观调试、微观教育、多样发展。

  首先,另类文化是以较高程度的消费水平、尊重人权及多样生活方式的民主思潮的进步为发展前提的文化体系。它一方面在经济发达地区逐渐流行,象征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学术界强调的“纯粹的社会关系”存在和普及状态,以及对新型人际关系建构机理的把握和理解。其次,另类文化在现代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战略导向作用,其体现的产品选择趋势不容忽视。西方日本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另类群体的消费要求与一般市民的消费指向之间有密切关系。我们都能体会到一种现象,十年前表现为另类群体超前消费意识的新产品、怪产品,十年后却成为民众日常消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最后,另类文化是新时期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亚文化,是传统文化变革、创新的一个必然结果。我们需要立足文化相对主义立场,面对这个亚文化体系,客观、历史地去分析和理解它。同时,我们还要从国家政策管理的宏观层面进行调试,从个人理解的微观层面进行教育;积极管理,主动引导,使这个特殊的文化体系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多样化变革和合理创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学术界“宅”文化研究深入,政府、媒体和民众对另类文化的理解有了很大提高,排斥、反对等极左派和右翼思潮的影响有所减弱,政府对策也在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但还要看到,另类文化的强硬反对派都出自家庭、社群及政府的资深群体,他们的思维调整也非常重要。新时期的文化变革,是一场消费水平和民主进程双重条件的社会运动,整个社会从上到下的理解和调试是其顺利进行的政治思想基础。

  作者:王建新(系中山大学教授)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