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原:精神劳动永不掺水 "80后"小说有新气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作家马原:精神劳动永不掺水 "80后"小说有新气息
2009年11月17日 10:41 来源:荆楚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

  这句话出自作家马原的小说《虚构》的开头,只是他已不写小说很多年。

  马原曾是1984年之后涌现的那批先锋作家中的一员,因为《虚构》、《冈底斯的诱惑》等一系列作品,引领了当年那波小说试验风潮。时隔多年,他于近日发布两本新书《小说密码》、《电影密码》,从一个小说作者变成了小说解读者。11月11日深夜,忙碌的马原接受了本报记者电话专访。他说,现在的小说无法再让他兴奋起来。

    谈离开:因为不爱“讲故事”

  马原的新书《小说密码》和《电影密码》,是他在高校讲课的教材。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走出小说大门后,20年过去,马原至今仍未回归那个世界。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新时期文学大幕开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轮番登场。1984年之后的几年间,潮流陡变,莫言、马原、余华、格非等一批作家,不断探索讲故事的形式,将小说的热点从“写什么”,推及“怎么写”。中国小说也因此变得多姿多彩。

  相比讲一个好故事,马原更乐意在小说叙述方式上探险。“90年代以后,人们又开始关心小说写什么,金庸、琼瑶很红,但那已不能让我兴奋。那些通过小说来抒发社会情绪的作家固然会更红,但我们对小说本身更有贡献。”马原说。

  谈先锋:韩寒们有新气息

  在文学史上,马原被标记为一个“先锋小说家”,戴上这个帽子的,还有余华、格非等人。马原笑言,他们这一拨人,曾被人戴上过“结构主义小说”、“新潮小说 ”、“新感觉小说”等许多帽子,“其实我们都只是在写自己的小说,对我们而言,根本就没有所谓‘先锋小说’,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不用戴什么帽子。 ”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小说变成了‘出气筒’,变成人们宣泄情绪的一个渠道;相比之下,‘80后’的小说让人感到新气息。”虽然马原称并没有与“80后”产生共鸣,但他对韩寒、张悦然等作家印象深刻,“他们有很强的个人风格。”

  谈自己:精神劳动永不掺水

  有人说,写作是要坚持的。这句话让马原颇不理解:“我从1971年开始写小说,1991年之后逐渐停笔,写了20年,算不算坚持?”说马原没有坚持写作确实有点冤枉。虽然淡出了小说界,马原的笔却从来没有停。近20年时间里,他创作了二三百万字的电视剧剧本,拍过一部长篇纪录片《中国文学梦》,在同济大学教过书……“这些都是不掺水的劳动。”他哈哈大笑。

   链接

  马原:“先锋派”的重要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等,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等。“叙述圈套”名噪一时,用叙述人视点的变化来展示作品真实与虚构的转换,突出小说的叙述功能。 (楚天都市报 记者 范宁)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