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声》看中国式“悬疑”所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从《风声》看中国式“悬疑”所缺
2009年11月23日 10:00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小说:

  电影:

  商业气息浓郁,智商博弈不足

  当代作家麦家曾凭借“反特悬疑”小说《暗算》获得我国严肃文学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与往届获奖作品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古华的《芙蓉镇》等相比,《暗算》象征着通俗文学的突围。麦家的小说《风声》可以说是对《暗算》中“捕风”情节的克隆,该小说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7年度小说家奖,《人民文学》2007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奖。

  小说《风声》(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讲述了抗日战争中的谍战故事,文字质地粗糙,节奏影视剧化,无甚回味。今年,由小说《风声》引出的同名大片、话剧相继进入人们视野,算得上是平庸时代的一次狂欢。三版《风声》情节编排上略有不同,就其源头小说《风声》来看,麦家以“罗生门”形式组构一桩“密室案”,谈不上新意,同性恋、暗杀这些元素的渗入,使小说商业气息十足,并不能有助于人物刻画、主题提升。从人物情感脉络来看,日本大特务肥原从一个在上海长大、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变成反华右翼,残暴地迫害抗日志士,这个180度突转,以小说所给的解释——肥原游历中国,看到民不聊生,为富不仁,故而走到了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显然缺乏说服力。

  悬疑小说以人物的智商博弈见长,“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才能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小说里的肥原基本承袭了传统鬼子形象——残暴、狡猾,他的审讯手段,对于中共地下党李宁玉、军统特务顾小梦来说,不足挂齿,有的伎俩一望即破,双方不能形成“势均力敌”之势,小说自然也就少了惊险色彩。

  电影:

  有可圈可点之处,漏洞与小说一致

  由于小说《风声》存在的漏洞,造成电影、话剧的漏洞扩大化。小说里,情报的输出方式,按潘老的说法,是李宁玉的遗物里,那幅留给小孩的画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小草代表莫尔斯密码;按顾小梦的说法,她帮助李宁玉,将装有情报的药壳子丢给老鳖。两种说法相比较,潘老的勉强说得过去;顾小梦的说法漏洞明显,老鳖已经被监控,敌人连李宁玉的尸体都没有放过,又怎么能让老鳖带着一个药壳子离开营区?

  电影《风声》(编剧:陈国富,导演:陈国富、高群书)的全明星阵容先声夺人,“裸戏”、刑讯等看点被媒体炒作得如火如荼,过多的血腥镜头赋予电影“S/M”色调,“办公室政治”的融入,使剧情增添几分诙谐情趣。电影一开始的女刺客,一下子把观众的紧张情绪刺激起来。然而不论什么时代,如此危险的大庭广众下的行刺,不可能让一个女子单独完成,即使她愿做孤胆英雄,也一定会给自己留下最后一粒子弹,或者咬破衣袖的毒药,避免自己落入敌手后不堪受刑,招供殃及同志,这是特务界的行规。

  与小说相比,电影倒还有些可圈可点之处,许多台词形象生动,诸位演员的表演也算到位,许多镜头具有老上海电影韵味,充满怀旧气氛。小说中江南风情的裘庄在电影中化为阴森的欧洲中世纪古堡样式,肥原被改名为武田,出身改为日本行伍世家,黄晓明的帅气给这个角色增添了明朗的色彩,也多了几分冷傲气。李宁玉有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历背景,非共非国;顾小梦由原著的军统身份转为共党谍报人员;原著里的汉奸吴志国成了顾小梦上级,也是共党潜伏人员。

  影片最大的漏洞与小说一致,仍是情报送出的问题。顾小梦以性命为代价,将情报缝在内衣里,企图用尸体传送出去。这个方法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保险,即使敌人忽略了,外头人又怎么知道内衣里的秘密呢?吴志国唱戏传情报,更有些荒谬,万一医护人员中没有自己人,那情报是否能传出去呢?另外,电影中白小年这个并没做过多少恶的男宠被栽赃,确实有些无辜,显出顾小梦的几分不人道来。

  许多观众可能爱屋及乌,把对李冰冰的好感强加到她扮演的李宁玉身上,表示对李宁玉的喜爱。事实上,如果李宁玉没有“潜伏”背景,那么,她就是不折不扣的汉奸。这样的人,在抗战胜利以后,无非四种下场:一、因为掌握机密太多,被日军灭口;二、被国民政府枪毙;三、坐牢;四、像胡兰成一样狼狈逃窜,流亡海外。电影中,先不提吴志国陈情是否有效,就李宁玉成为纱厂女工也不太现实,假如她重获自由,她可以去美国继续她的天体物理研究,而不至于所学尽废。

  话剧:

  舞台矫枉过正,人物行为更不合理

  和电影相比,话剧《风声》(编剧:李容、赵涟,导演:周小倩,总导演:陈薪伊)的改动要小得多。话剧为营造诡秘气氛,采用了一个倾斜的舞台,灯光偏暗,观众时常看不清演员的表情,这种处理有些矫枉过正。演员的肢体语言有些夸张,许多动作很像日本动画片人物造型。

  话剧中,李宁玉与顾小梦保持了原著身份,一共一国,肥原则更添了几分恶俗、猥琐气息。编剧增加了肥原妄图强奸顾小梦的戏,这既不合原著,同时也不合理,毕竟顾小梦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不是什么人都能动的。假如肥原硬要施暴,也不是顾小梦一脚可以踹开的。舞台上,扮演肥原的演员为艺术“脱”了一回,但观众实在看不出这么做的必要性。

  话剧《风声》里,还增添了顾小梦脚踢李宁玉的戏,这亦不符合顾小梦的性格。怎么说,顾小梦也是千金小姐,不是街头泼妇。更何况,在原著中,她之所以愿意帮助李宁玉,很大程度是“断臂情”,同时也有李宁玉声称要告发她军统身份的缘故。话剧末尾,选用小说中顾小梦的说法,将李宁玉的情报送出去,但剧中“老鳖”已死,顾小梦又到哪里与中共地下党联系呢?假如肥原警惕性更高些,继续监视顾小梦,那么,顾小梦仍旧无法将情报安全送出了。剧末,李宁玉穿着新四军的军装出现,脚下踏的却是长靴,我想,这应该是服装设计的一个疏忽,新四军应该是打绑腿、穿布鞋吧。

  中国式“悬疑”所缺:

  严密逻辑推理,折射社会问题

  不知是否与中国人的随意性思维有关系,中国的悬疑小说、电影、戏剧一直不太发达,悬疑作品最需要的是严丝合缝的逻辑推理,抽丝剥茧似的层层分析,通过缜密的心理战寻找真凶,折射出社会问题。悬疑小说领域,英国的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当仁不让占据翘楚地位,其次,就是日本人成就最大。在日本,江户川乱步文学奖、大众推理小说奖等便是专门为悬疑小说设置的奖项。

  同为悬疑类型,《风声》明显就不如日本松本清张、森村诚一的作品了。拿森村诚一的《人性的证明》来说,不论小说,还是电影,透过疑窦重重的杀人案,我们觑到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悲哀,这种反思无疑是深刻而严肃的。电影中的《草帽歌》至今流传,而那母子不能相认的悲情,始终缠绕人们心头。《风声》力图凸现信仰的力量,而小说、电影、话剧都极力营造离奇的情节(这些情节还漏洞百出),缺乏对人物的深层刻画,而所谓“国共合作”也只是蜻蜓点水式掠过,对于困境中的人性挣扎、对于中日这场战争,更没有上升到认识与剖析的新高度。故而,《风声》也就停留在浅薄的快餐文化水准,迎合着当下人们浮躁猎奇的心理。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