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不足以透视的人生:伦琴在贫困中死于癌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X射线不足以透视的人生:伦琴在贫困中死于癌症
2009年12月02日 07:4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X射线不足以透视的人生

  “别人要是知道我在干什么,肯定会说‘伦琴是个疯子’。”在给朋友的信里,威廉·康拉德·伦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写道。一年前,他被选任为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校长,但这位校长,大部分时间都耗在自己昏暗的实验室里。尤其是1895年11月8日之后,伦琴甚至把床都搬进了实验室,埋头做了6个星期的实验。

  他的妻子还发现丈夫的情绪异常激动,但激动的原因,丈夫始终缄口不言。这些都让妻子不满。

  实际上,这个50岁的男人在11月8日那天,偶然发现了一种射线。

  “如果把手置于放电装置和荧光屏之间,就可以看到在较淡的手影里露出深暗的骨骼阴影。”在当年年底提交的论文《一种新射线(初步通信)》里,伦琴描述道。这种从放电管发出的穿透力很强的射线,伦琴自己也搞不清楚,他称其为“X射线”。

  1896年1月4日,这种未知的射线,让参加柏林物理学会会议的人们大开眼界。伦琴在会上展示了他的X射线照片。

  第二天,维也纳的一家报纸报道了伦琴的发现。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也惊动了普鲁士国王。9天之后,伦琴受邀前往王宫演示X射线。

  国王的邀请,令伦琴多少有些紧张。他不断祈祷自己“使用这个管子时将托皇帝之福,遇上好运气”。演示最终顺利完成,在与国王一同进餐后,伦琴被授予二级王冠勋章。不过,在离开时,他需要退着走出来,以示对国王的尊敬。

  国王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正从自己眼前缓缓离去的男人,在34年前曾一度被中学开除,差点断了求学之路。

  17岁那年,班里有同学画了一幅长着大鼻子的画像来讽刺老师,结果画像被老师发现。老师追查时,伦琴既不承认是自己画的,也拒绝“检举”同学。这激怒了老师,伦琴被学校勒令退学。

  在他的父亲看来,儿子的求学之路算是完了,父亲打算让儿子跟自己一起经营祖传的呢绒店,但儿子拒绝了,他还想上学。

  幸运的是,那时苏黎世联邦工学院在招收学生时,只要求学生进行入学考试,而无须出示中学毕业文凭。

  于是,这个未能从高中毕业的学生,进入了大学校园。在那里,伦琴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然后,他决定做自己的老师、德国物理学家孔特的助手。

  只是在同老师争论时,这个年轻气盛的助手甚至会摔门而去。但在做老师安排的实验时,伦琴常常极为严格和专注。

  “实验是我们揭开自然界奥秘的最有力、最可靠的手段。”在1894年出任校长的演说中,伦琴这样告诫他的学生们。

  也正是实验让伦琴发现了新的射线。在发现X射线后的数月中,伦琴曾收到世界各地的讲学邀请。他给请他的同行写信表达歉意,“没有时间做任何讲演”,因为要继续自己的实验。

  不过,从王宫回来10天后,伦琴在自己的研究所里作了一场报告。解剖学教授克里克尔当场要求伦琴给他的手拍摄X射线照片。当看到自己手部骨骼的样子时,教授不仅立刻带头向伦琴欢呼三次,还激动地建议把这一射线命名为“伦琴射线”。这得到了现场听众的同声支持,却遭到了伦琴的拒绝。

  更为坚决的拒绝,发生在柏林通用电气协会建议以高价换取伦琴的新发现的专利权时。

  “不是我发明了X射线,它千古以来就存在着,我仅仅是‘发现’了它而已。因此X射线属于全人类,而非我个人的私产。”伦琴告诉对方。这也让X射线最终得到了广泛应用。

  “他的实验室里那扇对着专利部门的窗户,永远是关闭的。”伦琴的行为也令美国科学家同行感叹不已。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时,伦琴被推举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伦琴接受学院邀请,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但在当晚的获奖者中,他是唯一一个没有发表获奖感言的人。

  这个沉默的获奖者回到德国后,巴伐利亚政府决定授予他皇冠勋章,伦琴接受了勋章,但拒绝勋章所附带的贵族称号,也拒绝了皇家物理技术局主席的职位。

  “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讲,他都是19世纪理想的化身:坚强、诚实而有魄力……”好友鲍维利曾这样描述伦琴。在鲍维利眼里,自己的这位好友,“对人民、对记忆中的事物以及对理想具有一种少有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其实,与“X射线之父”的称号相比,伦琴更称得上是固体物理学和材料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这两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验,一生中共发表了59篇学术论文,大多数与X射线无关。

  但由于发现X射线这一事件被视为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的分水岭,伦琴那丰富而动人的一生,从此被这种射线的光芒所遮掩。

  这种射线为他带来了诺贝尔奖,他则把奖金全部捐给了维尔茨堡大学,也放弃了自己的专利权。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快来临,通货膨胀,民不聊生,他原本就所剩无几的家产,也荡然无存。最终,这个78岁的老人在贫困中死于癌症。

  本报记者 王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