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扎尔辞典》作者帕维奇去世 首创辞典小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哈扎尔辞典》作者帕维奇去世 首创辞典小说
2009年12月02日 09:45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塞尔维亚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问题学家米洛拉德·帕维奇日前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81岁。然而,这个在中国尚属陌生的名字,却使10多年前的一场官司被旧事重提,再次浮出水面。

  帕维奇因曾被欧美和巴西学者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而成为诺奖的无冕之王。他最著名的小说《哈扎尔辞典》被公认为是一部奇书,并开创了辞典小说的先河,1984年一出版即获南斯拉夫最佳小说奖。这部小说的内容纷繁复杂,古代与现代、幻想与实现、梦与非梦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一起,扑朔迷离地描述了哈扎尔这个民族在中世纪突然从世界上消失之谜。俄罗斯评论家萨维列沃依甚至认为,《哈扎尔辞典》使帕维奇得以跻身于博尔赫斯、科塔萨尔和埃科这样的当代文学大师之列,哪怕最苛刻、最挑剔的读者也不会怀疑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师,在文学编年史上写下了极为罕见的美丽一页。该书现已被译成24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

  然而,在中国,米洛拉德·帕维奇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还尚显陌生,就像陌生的塞尔维亚语言和那块中欧大地上的哈扎尔民族那样。如果说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以一部《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批判了人类的强权政治,那么帕维奇则用奇想的小说复活了一个消失的王国。公元7世纪到10世纪,哈扎尔民族是一个独立强盛的王国,居于黑海和里海之间的陆地上。这一彪悍的游牧民族就这么突然消失了,在他们放弃了原始的宗教信仰之后不久……

  当年,令《哈扎尔辞典》在中国声名鹊起的是发生在文坛的一场著名官司。10多年前,文学批评家张颐武站出来指称著名作家韩少功刚刚出版的《马桥词典》抄袭了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当时拥韩派与反韩派调门越吵越高,最终韩少功将张颐武告上法庭,官司最终以韩少功胜诉告终。“马桥之战”落下帷幕后,还有人就此编了本书叫《文人的断桥》。

  记者昨就此事采访了《哈扎尔辞典》译者之一的戴骢。当年在《外国文学》杂志上发现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后,戴先生与华建青、石枕川合作进行了翻译。对当年的这场纷争,戴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和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内容完全不同,形式上偶有相似,比如每个章节用了符号标注的方式。

  戴先生说,文学史上,作品面目相似、意旨不同的作品不少。当年,有人指称加西亚·马尔克斯抄袭布鲁加尔科夫,马尔克斯怒斥了这种说法,但是他在看了布鲁加尔科夫的作品后称其为“天才作品”。所以,不能因为文体上的略有相似就此推断韩少功抄袭。据戴先生透露,“马桥之战”正酣时,《哈扎尔辞典》尚未有中译本,只是《外国文艺》于1994年某期刊登了选译。1998年12月,上海译文出版社才出版了中译本。

  在此纷争平息了10余年后,米洛拉德·帕维奇的人生以不为人知的方式低调谢幕。事件的当事人张颐武昨日再次在博客中“重翻旧事”。张颐武以11年前那篇《谁在害怕 谁又在等待》的文章贴在自己的博客上,向这位诺奖无冕之王表示哀悼。文中写道:“以词典体写小说,是这位伟大作家的独创,是他的发明。后来者都是模仿和照搬了。我曾经反复读当时在《外国文艺》上发表的译本,十分佩服他的卓越才华和想象力。通过阅读这部书,我们了解的是一种文化的特殊命运。这种命运是帕维奇的想象,也解放了我们的想象,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也反思了‘语言’本身的限度和可能。这些当然是任何‘模仿’和‘完全照搬’无法企及的。它是充满魅力的和让人无法遗忘的。”(记者 陈熙涵)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