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评奖,也许是个转折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学翻译评奖,也许是个转折
2009年12月08日 07:53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2月6日上午,鼓励法语图书翻译的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在北大举行颁奖礼。这个奖项,在今年BIBF期间公布时,关注的媒体寥寥。但自从11月中旬,主办方确认了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会当颁奖人以来,“傅雷翻译奖”曝光率猛然就高了起来。只是这种受关注,怎么都让人感觉别扭:似乎原本的主角,反倒成了升天的鸡犬。

  这也是今日文学翻译界处境的缩影吧。在全球范围内,各大聚光灯下的小说奖、图书奖,只与原创作者有关,翻译家、译者,那就跟被甘之如饴喝着奶的我们忘却了的牛一样。至于在国内有号召力的文学翻译奖项,近年来大概只剩下鲁迅文学奖里的翻译奖项了。1986年,俄苏文学翻译家戈宝权曾创立过一项文学翻译奖,10年后,才断断续续办到了第五届,而且当年应者寥寥,此后再无声息。

  并非通过巴黎主流文评家认可而成名的法国“边缘人”勒克莱齐奥,大约是不希望自己喧宾夺主的。他声明此次专为颁奖而来,而一上台来就提到了两个名字:许钧和保尔·巴迪。前者是他作品最早的中文版译者,后者是法国汉学家,给欧洲人译介过他喜欢的老舍。勒克莱齐奥自己除了创作,也长期给法国译介英语、西班牙语、还有“巴黎沙龙”里的文化人闻所未闻的墨西哥土著语文学。他提到翻译是“译者与作者的精神分享与人格互换”这话,提醒了在场者,翻译并非全为他人做嫁衣裳,也是一种创作过程。他并非因翻译而获得诺奖,但翻译与创作,至少对他而言是平等的。

  今年忽然连续听说了两项翻译奖:法国使馆作为第一个外国机构,在国内创办的“傅雷翻译奖”,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与歌德学院计划于明年启动的“中德文学翻译奖”。两方主办似乎也都备有强大的物质奖励而来。我想,早就惯于勤作舟的翻译家们兴许不图有多少奖金,但在经济实力约等于话语权的扭曲现代,“以俗治俗”,假若能因而让更多的人看得见这些在黯淡处闪闪发光的星星;甚至有人因而稀罕起文学翻译这事业,立意投身,那就更好了。要知道,如首届傅雷奖这样“平和而独立”去评奖的好处在于:评审真正基于翻译水准、图书质量去筛选。心怀功利而投身翻译的人,容易出书,却难以近8000欧元的身。

  对,这次“傅雷翻译奖”直接以8000欧元刺激了译界(由马振骋、张祖建与两家出版社平分)。这可是名副其实的“重奖”———想一想即便是钻研了一辈子文学翻译的学者,稿酬标准至今依然不过千字80元,还不及媒体初入行者写一篇千字的新闻报道。难怪有老翻译家“玩笑”说:“专职当翻译家是会饿死的。”在市场机制下的翻译图书出版,“质”与“量”的错位,近年已形成恶性连锁反应。英语、法语之外的各小语种文学翻译,甚至染上了“后继无人”之虞。

  姑且天真地认为:国内的文学翻译出版,也许能凭借评奖而抵达转折点。这得先有一个物资牢靠、时间稳定的评奖,这也许会是傅雷翻译出版奖,也可能是将来的综合外语翻译奖,也不定。当赞助多起来了,奖项号召力膨胀起来,并成为图书销量的重要指数时,文学翻译事业有望成为香饽饽,而翻译出版的质量,则将得到约束。

  □张璐诗(北京 记者)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