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管弦乐手稿破旧不堪 上音启动典藏计划——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国首部管弦乐手稿破旧不堪 上音启动典藏计划
2009年12月09日 16:09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钱仁平馆长介绍《怀旧》手稿。郭新洋 摄
黄自手稿专柜。郭新洋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从木柜里捧出一个档案纸袋,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抽出一份边缘残缺、颜色黑黄的乐谱,钱仁平教授对记者说:“这就是黄自在耶鲁大学创作的管弦乐《怀旧》的真迹手稿,是无价之宝啊。”出生于浦东川沙镇的音乐家黄自,曾赴美国深造,《怀旧》脱稿于1929年,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部管弦乐作品。可惜,这份80年前问世的乐谱手迹,被岁月摧残得破旧不堪。钱仁平叹了一口气说:“再不好好整理保存,我们会有愧于作曲家,也对不起后人。”

  发现珍贵手稿

  一年前担任上音图书馆馆长的钱仁平,在清点历年留存的资料时,发现了许多尘封多年的珍贵乐谱手稿,正处于“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境地。“上音是我国历史最久的高等音乐学府,历来被视为音乐创作重镇,拥有那么多的乐谱手稿,是前辈留给我们的财富。”

  在欧美的许多国家,作曲家完成了作品后,手稿就会被图书馆收藏保存。而且,手稿研究成了一种显学,从中能探寻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现实也有紧密联系。人们经常在媒体上读到贝多芬、莫扎特等作曲家的乐谱手稿被发现的新闻,就是因为有大批人在从事音乐手稿整理研究的缘故。钱仁平说:“我国的乐谱写作开始得比较晚,所以,这些能见证中国作曲家早期创作的手稿,真的是弥足珍贵。”

  启动典藏计划

  记者看到,这部《怀旧》手稿,谱写于美国出品的乐队专用谱纸上,依稀能辨别出作曲家的修改痕迹,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创作心路。在上音的资料档案里,还有原上海国立音专的创始人萧友梅以及一些前辈作曲家的乐谱手稿。今年5月,京沪等地纪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问世50周年,而何占豪和陈钢当年创作《梁祝》的手稿,也静静地躺在资料柜里。

  钱仁平告诉道:“曾有老音乐家想整理和编撰这些手稿,但当时限于经费、人力等原因,难以为继。现在,应该是到了让这些手稿重见天日的时候了。”去年年底,上海音乐学院启动了这项有关华人作曲家手稿典藏研究的计划。根据这个计划,资料室要增加恒温恒湿的设施,手稿在妥善保存同时,还要制作副本、电子版,供社会大众观摩和研究。

  同行反响热烈

  作为计划执行者的钱仁平认为,用电脑写谱的作曲家们正在告别手稿,许多创作手稿也在流失。于是,他与一些音乐家策划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计划:把当代作曲家的手稿,也列入收藏保存的范围。据了解,本市地处淮海路、汾阳路的地块,将建造上海音乐图文中心,让现当代作曲家创作手稿充实馆藏内容,不仅是一种文化积淀,对现实和未来都有积极的意义。

  一个多月前,他与同事们开始了大规模行动——向全国的同行发出手稿收藏征集信息,想不到马上获得广泛反响,小小的图书馆办公室每天人流不息、电话不断,有人送来了重达10多公斤的歌剧总谱手稿,有的还提出捐赠全部作品手稿。

  承担重要责任

  钱仁平知道,作曲家们交出手稿,不但是表示支持,也意味着信任,所以更感到了承担的责任。这段时间,他乐此不疲地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扑在联络、洽谈收藏工作中,在博客上,他对自己近来的状态自嘲为“我为手稿狂”。

  记者昨天在上音图书馆看到,全国九大音乐学院以及北京、香港、南京等地70多位作曲家的150多部手稿已被装进专门制作的收藏盒,而被视为“无价之宝”的早期乐谱手稿,开始了整理和修复。明天,钱仁平又要到成都、广州、福州等地,接受20多位作曲家的手稿捐赠。他代表上音与国家图书馆洽谈的手稿展演活动、与期刊合作的作曲家手稿专题介绍等,筹备工作也已经启动……

  本报记者 杨建国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