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田”的前世今生:“亩产36956斤”——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天下第一田”的前世今生:“亩产36956斤”
2009年12月16日 07: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这块曾经热闹一时的稻田,如今已很少有人问津。
    1958年10月4日,刊载于《人民日报》上的木刻画“迎接大丰收”。作者:黄永玉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望着眼前这块长满了杂草的稻田,很难想象它就是1958年8月间名声大噪的亩产36956斤的“天下第一田”

  51年过去,当年站在水稻上,与龚正堂同龄的孩子们也已从少年变成白头

  一开始,我们都觉得很自豪

  “一开始,我们都觉得很自豪,但后来就觉得这有问题。”2009年12月3日,湖北省麻城市白果镇龚家埠村(原麻城县建国一社),端着饭碗的龚正堂在自家砖土结构的房屋前回忆起往事。

  “那的确容易让人自豪!虽然社员中也有想不通的,但后来就被干部们说服了。”龚正堂回忆到。1958年8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图文报道,轰动一时。

  根据历史资料,三万六千的卫星一放,建国一社先后接待了各地的参观访问者10多万人次,其中还有朝鲜政府代表团,苏联、东德、波兰、越南等国家的专家学者。

  周恩来总理也来了,龚正堂在祠堂的大门口见到了周总理。电影制片厂也来了,龚正堂当时专门负责给拍纪录片的剧组送开水、送饭。

  当年的报道详细地描述了天下第一田的练成术:“据了解,这块田整地共达十次,深耕达一尺以上。共施底肥、追肥五次。先后施用的肥料有草籽三千斤、塘泥一千担、陈砖粒四百担、硫酸铵一百零五斤......在验收时,人们曾选一平方尺的面积进行实测,据实测结果推算,平均每亩约有七百六十八万穗。把鸡蛋随便地放在上面滚动,鸡蛋始终不会掉到田里去。可见这块田的稻子密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一年后有人饿死

  “自豪”没有维持多久,建国一社人开始尝到了“亩产三万六千斤”的苦头。

  来自省内外、国内外的参观者蜂拥而至。当时,麻城县委指示:对参观者一律实行“吃饭不要钱”,好吃好喝好招待,不许怠慢客人。于是沿途十余里,路边都是招待吃饭的指示牌。一时间路上人不断,灶里火不停。社员们不得不放下手中农活,敲锣打鼓前去迎接参观的客人。

  河北垸的粮食吃完了,社里大车小车赶忙送;鸡鸭猪羊杀完了,县里怕怠慢全国各地参观客人,要求四乡八社发扬“共产主义风格”,选好的往河北垸送。据说,周边的小孩、老人都往这里赶,想趁机打一场“牙祭”。

  热闹总是像朝露一样容易消逝。不到一年时间,三年饥荒来临。建国一社先是按谎报的产量超卖了大量的粮食,接着是吃公社食堂,再接着是天灾人祸饿肚皮。建国一社的社员们真正是吃了“亩产三万六千斤”的亏,到公社粮管所秤口粮,营业员冷嘲热讽:“哦,你们是建国一社的,亩产三万六千斤粮食,还称什么口粮哟?”

  到周围借粮,遇到的尽是白眼:“就是沾了你们建国一社的光,搞个亩产三万六千斤,牵连我们的粮食也超了,要借粮?没门!”

  “周围的人一点也没有同情之意。”建国一社的人出去稍远的地方办事,一天不能来回,连借宿、吃饭的地方都找不到,人家不接待。

  人们开始吃糠、吃树皮,有一次龚正堂连续三天拉不出大便,肚子胀得像个大鼓。后来他跟着村里的大人去修水利,可以有点饭吃,但同去的20多个人中还是饿死了8个。“在家里的,饿死的不知道有多少哟。”龚正堂说。

  一句话,地不是橡皮做的

  51年过去了,当年的麻溪河乡建国一社变成了今日的白果镇龚家埠村。尽管人均不到八分地,好多地还是都荒了,“没有人种,都出去打工了。”龚正堂有两女一儿,两个女儿外嫁,儿子在广东打工,在当地买了房子,“不回来了”。

  据老人统计,村里超过三分之一的地都荒了,包括离房子不到50米远的地。长着杂草的撂荒地间杂在刚刚收割完的、还留着稻茬的地里,有些是孤零零的一块,有些则成片,颇有点气势了。从草的长度判断,有的地荒了不只1年。

  老人指着从稻根中露出的黑色土地说:“我们的地很好种的。”

  白果镇农办主任周汝元介绍,对于撂荒的土地面积,全镇没有统计。据他估计,“可能有1000亩左右”,目前全镇耕地面积8.1万亩。他分析说,出现千亩荒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农产品耕种轮换的问题,部分田地是农民留出来为来年准备的;二是因为外出打工造成部分土地撂荒。

  “亩产三万六千斤还会再来吗?”记者问。

  老人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一句话,地不是橡皮做的。”

  文/本报记者 甘丽华

  摄影/张左 本报记者 晋永权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