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阅读的故事:专家学者解读出版热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2009阅读的故事:专家学者解读出版热点
2009年12月23日 08:30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9阅读的故事

  对读书出版界来说,2009很不寻常。从大的环境来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原本不被看好的出版行业最终却实现逆势上扬。国庆60周年促使图书出版迅速升温,法兰克福书展让新中国书业走出国门,收获更多自信与启迪;从小的方面来说,随着出版发展与文化勃兴,新的读书热点、读书趋向,以及相关文化现象接连涌现,对国民的阅读生活、文化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里,我们邀请出版界、读书媒体、专家学者三方人士,从各自角度畅谈2009年的读书、出版热点,以求能够引起读者朋友的重视与思考。

  ——编 者

  出版人

  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改革只为文化兴

  回首即将过去的2009年,出版业出现频率最高的语汇当属“转企改制”、“产业发展”、“资本运营”、“数字化”、“走出去”、“提高传播能力”……凡此种种,两字以蔽之:改革。

  于是,这一年的出版界随着改革的节拍变得风生水起,好不热闹。怎样才是踩准了出版改革的节拍?在我看来,就是改革只为文化兴。改革不过是手段,其终极目的还是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昌盛,唯有这样的目的才能与出版的本质相吻合——文化的承载与传播,除此以外的种种喧哗与热闹,与出版其实并无本质的关联。

  依照着这样的标准,我相信己丑年书业所留下的下述印记是广大读者不会忘怀的:

  ——为纪念新中国60周年华诞,以“辉煌历程”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两套丛书以及《解放战争》《天行者》等为代表的一批史料翔实、观点新颖、原创精神彰显、品质精良的图书相继面世,正是它们记录下了从硝烟炮火中诞生的新中国60年来曲折发展的铿锵步履;

  ——《中国大百科全书》(二版)、《辞海》(第六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珍藏版)……承载起人类文化精髓传播的重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主宾国的姿态出现在法兰克福书展,中华文化的绚丽特别是新中国60年书业的发展不仅如此醒目地亮相于国际舞台,而且开始全面与世界书业接轨……

  我始终认为:对出版业而言,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那些实实在在为文化承载与传播作贡献者也就是俗语所言的“多出好书”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成功者,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而那些以改革之名,行非文化之实的忽悠者,最终则必然为历史潮流所淘汰。

  何建明(作家出版社社长)——

  从冷到热丰收年

  由于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中国出版界不少人都认为,2009年将是中国出版业走向严重衰退的年份。这可以从年初北京图书交易会上许多出版社没有几本新书中看到端倪。然而到了3、4月份,随着国家经济大局的回暖,我国出版业随之恢复人气,并从5、6月份开始,随着以迎接国庆60周年为中心的“国庆书”的浪潮一波又一波地热起来。对出版业来说,今年再次成为一个较为丰收的年份。

  一大批优秀的“国庆书”使整个市场从冷变热。像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等文艺图书出版主力军,今年都比较好地抓住了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一契机,组织编辑出版了一大批优秀文学图书,全年的图书市场总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更大的起色。百姓喜欢的生活类图书获得空前的市场效应,一些比如家庭教育、时尚家居和情感密码等类型的图书在今年都有井喷式的市场效应。像《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样看起来很平常的书,能够在一年之中发行量高达百万册,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然而在今年都发生了。

  当然,今年值得记忆的那些真正具有阅读价值的图书显然还很缺乏,这与出版者对年初整体市场的信心不足有直接关系。

  茅院生(中国出版集团战略发展部主任)——

  传统出版业态改变

  2009年,金融危机对世界传统出版强国出版业影响和冲击严重,但我国出版行业整体逆势上扬。在出版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市场和资本成为主导资源的流动、配置和使用的重要手段,出版产业的地域分割、媒体分割、行业分割、所有制分割等阻碍出版集团做大做强的壁垒逐渐松动。一批大型出版集团已经或即将进入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资本的激励、创新作用,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并重,全面实现资源重组,为企业市场扩张和产品扩张创造条件。

  科技应用对出版产业的影响已经从生产力的创新变成产业链的创新,正在逐渐改变出版产业的传统业态,文化产业原有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以数字出版和知识服务为代表的新增出版业态飞速发展,新闻出版、广电、信息行业之间的产业界限日益模糊。我们相信,随着体制机制进一步改革深化、科技在出版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中国出版业在世界崛起指日可待。

  媒体人

  萧三郎(《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

  非职业作家崛起

  回顾2009年读书界的热点,我的最突出感觉:非职业作家群已经崛起。

  有出版人开玩笑说,一本《明朝那些事儿》,让多少从来不看历史书的人成了历史书的读者;一本《货币战争》,让多少以前从来不看财经书的读者成了财经书的拥趸;一本《求医不如求己》,让多少以前不看书的人,见了中医健康养生书就买。以上各位,当年明月、宋鸿兵、杨奕,以及此外的赫连勃勃大王等,都非传统意义上的作家,此前更无大众知名度,但他们是近来出版圈畅销之王。再加上比如人生职业导师李开复,黑道小说作家孔二狗,官场小说作家王晓方,职场写手李可、崔曼莉等,非职业作家群的崛起已成行业风潮。

  其实欧美等国的畅销书榜上,非虚构作品占绝大部分,这个趋势在中国也终于出现。原本写小说、写诗歌的传统作家被渐次扩大为能写类型作品的普通人和专业人士,他们一般都拥有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具有揭开行业内幕的流行潜能。

  联想到多年前王蒙在《读书》杂志写过的一篇文章,“不要徘徊在文学的羊肠小道上”,我们就能发现,真正的出版资源和畅销作者应该在广大的人民群众当中。这一趋势不容忽视,也值得好好关注。

  孙小宁(《北京晚报·书香书刊》编辑)——

  阅读取向族群化

  你推你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如何深刻,我读我的岛田庄司、东野圭吾,不亦乐乎。2009年,如果能模拟出一个立体的阅读地图,会发现时下的阅读已经越来越社区化,或者说族群化。

  《暮光之城》迷们绝对闲不下来,因为这个作者实在太能写,《暮光之城》之后又接着推出《宿主》,连电影改编者都得三步两赶先把改编权签掉再说。如果你不理解,说明你不是这个类型的阅读族群。阅读正以族群式的方式蔓延,这也许正是阅读的自由精神的体现。在豆瓣网友自建的小组中,经常会发现最生僻的作家作品,而一些翻译作品的翻译瑕疵,也会有人直言不讳指出来。在这些阅读社区的自由交流里,最能看出阅读者的热爱。你只要找对了这样的阅读族群,就会发现那里趴着的无数知音。

  不能说通过报纸杂志的推荐介绍寻找图书的方法已然失效,但我以为,它们依旧比不上这些自发形成的阅读族群自己集结起来的暗火。

  舒晋瑜(《中华读书报》记者)——

  青春文学市场庞大

  不可否认地,青春文学的读者群是所有读者中最具购买力、最狂热的一群。今年7月中旬,青春文学领军人物之一郭敬明携旗下几位人气作者签名售书,从下午5点开始,持续到凌晨近两点,共签售图书约15768册,达到了北京图书大厦签售史以来的最高销量,也体现了青春文学的发展态势和读者群体之庞大。

  在由北京图书大厦提供的每月综合图书排行榜上,生活类图书仍是大众的最爱,重实用依然是读者的首要选择。我们的健康已经“从头说到脚”,从吃说到睡,还源源不断地有新鲜的健康概念涌现出来,覆盖又一轮的养生理念。

  从出版物的表面看来,经济危机对图书的影响最大的体现在于经济类读物。《郎咸平说谁在谋杀中国经济》、《货币战争》系列、《中国不高兴》等图书分别占据各月图书排行前列,对于文学类读物,像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在日本再度畅销,国内也引起一阵热潮,带动了本土原创诸如曹征路《问苍茫》等图书的受关注度。

  每到年底,作为专业或非专业出版领域在惯常梳理回顾年度的图书出版时,仍不可避免有些乏善可陈的感觉。但正如钱理群所说,每个时代自有她的生存方式,我们大可不必担忧时代如何,图书如何,阅读如何。且让阅读和选择都多一些宽容,让他顺其自然,好书自然会沉淀。

  读书人

  雷 颐(学者)——

  国史读物热点凸显

  盛世修史。近些年历史读物的出版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读书现象,在热热闹闹、新作迭出的出版业里,历史读物表现出了鲜明的特色,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阅读群体。

  每逢重要纪念日,有关图书往往会成为出版热点。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史”自然成为今年历史读物中的热点与亮点,推出的相关书籍可谓数不胜数,繁荣非凡,对新中国的历史进行了各个角度的观照与书写。其中一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对历史的条分缕析及冷静观照。例如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金冲及所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煌煌四卷,提纲挈领,将百年历史脉络条分缕析,对新中国的成就与失误,都做了深入的理性分析,作者为中央文献研究室前副主任,这一特殊身份也使这套书更加引人关注。

  从今年出版的历史类图书来看,历史读物的叙述书写也在发生变化,一些图书从比较抽象、比较模式化的历史书写中跳了出来,叙述更加生动灵活,历史细节更加丰富详实,从而使历史读物变得更加亲切可读,对培养读者产生积极的作用。

  但是也需要看到,随着文化的发展与写作的开放,历史读物的作者队伍越来越庞杂,从中也促生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些历史读物缺乏必要的史学常识与史料储备,对历史的考据欠扎实,对史实的处理过于随意,这种倾向使得一些历史图书,尤其是通俗类史料读物的质量让人生疑,对于不了解这些历史的读者来说,可能会产生误导。

  童大焕(学者)——

  网络阅读渐成潮流

  2009年,我在地铁里、公车上明显看到了一道新的风景,很多人拿着手机在旁若无人地阅读。作为网络阅读的一个组成部分,手机阅读已经和传统的纸媒阅读一样的便捷,而且容量更大。“带一本书在车上”已经逐渐演变成了“带一个手机在地铁”。

  与此同时,网络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也正在蔚然兴起。网络阅读的一个极大好处,就是背后有着庞大的背景与技术支撑,围绕着同一个阅读主题,你可以在瞬间就调出海量的信息为你服务。

  但也正是这样一种海量的信息,有时会使阅读者陷入某种不能精读的迷失之中,传统的纸媒阅读方式,则不仅不会因为信息的干扰而受到阻断,而且那种版面的美感,迷人的书香,那种丝丝入扣的精读细读的感觉,那种随处做记号、随手翻出珠玑般深邃字句的愉悦……是网络阅读永远也无法取代的。

  我觉得,最好的书,从形式到内容,都应该得到最精心的包装和体现——拿着那样的一本书,本身就有一种气定神闲的风度与优雅,阅读那样的书,可以得到从内到外的舒畅与愉悦。那样的书,适合于一切场所:可以在山间水涯自成一片天地与风景,也可以在喧嚣的场所自得一方宁静。

  网络阅读则可能会越来越成为阅读的潮流,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所接受,并习惯,它确实适合博览。但是传统纸媒阅读也将永不退场,因为它们更适合深思与品赏。

  吴祚来(学者)——

  私家印制景致独特

  私家菜,显然是一种带有隐秘意味的时尚。在时兴的私家文化中,使我有些感动、感叹的,是“私家出版”或者叫私家印制,它已形成一道民间文化独特的风景。

  过去,私家出版多是文学青年,他们自费印制一些诗文集,向社会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以期获得文学伯乐的赏识,或获得知名度。现在呢,许多老年朋友加盟到私家出版行列中来了,他们将自己退休后写的回忆录或诗词书画作品结成集子,找打字行排版,找印刷厂印制,然后就亲戚朋友同事一人一本地送,盖上印章签上姓名,个人的私家故事,立即就成为熟人圈子里的话题了。

  私家出版物的产生,很多源于儿孙辈的促成,主要是想给家庭留下精神遗产。像这样的私家文化,曾经是严加禁止的,属于非法出版物,但是现在社会宽容度增加了,只要内容合法,就没有人会来干预,有趣的是,国家图书馆在自己网站上发布一则通知,希望这种私人记忆类的出版物也能够送样书由国图收藏。这真是一个开明之举,也是一个有远见的文化创意,别看小小的私家出版物,它记载着一个个真实的个人生活与经历,其间不乏独具历史价值的资料史实。

  既然私家出版物可以被国家图书馆收藏,那么为什么不可以给这些出版物以书号呢?书号本是图书馆用来整理图书上架的编码,现在却成为出版社独享的经济资源,它对文化的制约是显见的——因为私家出版物没有书号,就不能成为可引用的文化资源。如何让私家文化成为真正的公有共享的文化资源,这一点也许值得思考。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