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三枪》,笑导演的无稽安排?——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笑看《三枪》,笑导演的无稽安排?
2009年12月24日 16:22 来源:天津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资料图:2009年12月8日,湖北宜昌市解放电影院制作的《刺陵》、《三枪拍案惊奇》电影海报吸引路人目光。 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近日,张艺谋的新片《三枪拍案惊奇》正在全国各大影院火爆上映,正在努力兑现制片人“票房过四亿”的豪言。实践证明,此言不虚。此前,据《三枪》的制片人张伟平接受采访时透露,该片12月16日的票房数字是1亿9300万,基本达到了预期。他估计上个周末票房可以达到3亿,圣诞节就应该到4亿了,超过4亿完全是有可能的。这就奇怪了,一面是网上铺天盖地的质疑之声,一面是全线飘红的票房纪录,到底该信哪边呢?是不是跟《阿童木》那样,存在“票房掺水”的嫌疑?不过,从各大电影院排长队观影的情况来看,这种质疑应该可以平息了。那么,涌入电影院看《三枪》的观众到底看什么呢?

  首先看的是张艺谋的金字招牌。张艺谋的电影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从当年拍《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到四年前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几乎每部片子都很出色。毫不夸张地说,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的优秀代表。张艺谋的声望在导演了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后达到一个高峰,用赵本山的话来说,张艺谋是民族英雄。在《三枪》主题曲中自称“只是个传说”的张艺谋,自然会拥有更多影迷们的“疯狂迷恋”。可是此片的播出令众多的这位国际大导演的“粉丝”大失所望,有人讲无论用什么标准来看,此片都大失水准,是编排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后的一大败笔。

  其次看的是2009年当红的笑星。《三枪》改编自美国导演科恩兄弟1984年的成名作《血迷宫》,张艺谋将故事的背景放到了古代的中国西部,同时试图将喜剧和惊悚悬疑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进行混搭和融合,创造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小沈阳、孙红雷、闫妮等演员在片中有着使出浑身解数的表演。作为2009年因春晚小品《不差钱》红遍大江南北的小沈阳的首次“触电”,以及“丫蛋”毛毛的加盟和赵本山友情出演,《三枪》几乎把赵家班的顶尖幽默搬上了大银幕。这个风格虽然被给《三枪》“打1分”的韩寒揶揄成“将电影拍成‘大品’”,尽管电影放映过程中观众不断发出笑声,但是不知是在笑小沈阳、毛毛还是笑大导演的无稽编排。

  从网上对《三枪》的质疑和批评声来看,这种风格似乎不叫“张艺谋”,那种所谓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堪比“苦咖啡加蒜末”,不伦不类。因此,有评论认为,这是张艺谋在透支自己的“电影信用”,这种风格很俗很老土,即使加上一些很时兴的网络流行语也改变不了俗的本质。这种看法虽然有失偏颇,但有一定的道理。看电影是一种娱乐消遣行为,观众就是“寂寞”了也不喜欢被教育,能哈哈一乐就行了,为什么非得站在所谓的文化高度来加以批判?正如赵本山所说,不要苛求什么高深的主题,能让大家长时间笑,这就是最大的主题。这固然没错,中国需要有高票房的能逗大家乐的电影,“乐呵”主题放在其它的影片上也许讲得通,但是这是张艺谋导演的,就显得有点“俗”了。很多知名影评人尖锐地指出,张艺谋扛起的中国电影大旗不能倒,在中国电影市场被好莱坞大片“横扫”得差不多的时候,需要有文化深度的电影来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木木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