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文化遗产与我们一道前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文化遗产与我们一道前进
2010年01月08日 09:48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摄影 谌强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文化遗产与我们一道前进

  ——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具有深刻的影响,保护传承尤其重要

  记者:光明日报新年之际推出新专版《文化遗产》,您不仅是文化部副部长,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因此想请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与关注此话题的读者进行一次交流。

  王文章: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保护和传承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的十年可以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要的十年。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走上了全面的整体性保护阶段。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昆曲入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此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之前,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整个社会的普遍意识中,还更多局限在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而对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还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建国后长期开展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其中有很大的部分也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入选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许多像昆曲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特殊性。它的生存形态、传承链条、保护难度以及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深刻而悠远的影响,都促使我们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和新的做法来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

  十年后我们再回头来看这一点就更加鲜明。去年秋天,随着我国申报的一批项目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加上十年来先后入选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等项目,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体来看待,因而更理性、更科学地来研究、保护和传承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您的回顾令人自豪和振奋,您可否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方式和做法,与其他做得比较好的国家进行一下比较,谈谈我们取得这样成绩的原因。

  王文章:应该说,世界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如日本、加拿大、法国等,都比我们起步早,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我国虽起步晚一些,但保护的措施得力,走得比较快。

  与此前相比,其中的一个改变是,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体来看待,这是一个保护观念的转变,使大家更理性、更科学地来面对、研究、保护和传承那些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譬如去年秋天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妈祖信俗,凝聚了中华民族博爱、为善、向上、扶危济困、心灵慰藉等精神情感,是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但以前因其中杂揉着一些非科学的元素而被否定,今天,我们更加理性认识到这个信俗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相适应,而加以保护和传承。

  2007年,我国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赴法国巴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上举行展演,引起强烈反响,教科文组织官员感叹说中国的做法应该在全世界推广。

  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建设而忽视保护、开发利用其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精神文化内涵传承等,都值得警醒

  记者:听您谈起这十来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有一种如数家珍的自豪感,还想请您从比较个人化的角度,谈谈您印象最深的进步和最遗憾的不足。

  王文章:我觉得,贵报前不久的《我国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最多国家》和《传承链条正在中断、保护工作任务艰巨》两篇报道的标题,可以借来表达我的高兴和遗憾。前一篇报道既说明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和深厚,同时也表达了国际社会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肯定和赞赏,十分令人高兴。但同时,正如后一篇报道所关注到的,文化部蔡武部长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加快,许多源于农耕文明、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及其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冲击,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年事已高或后继乏人,传承链条正在中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回过头来看看这十来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发展进步的台阶:我国第一次大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业已结束,先后公布了两批共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和保护机制,2006年确定了每年的“文化遗产日”,闽南、徽州、热贡和羌族等四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相继设立,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等相继举行。

  但同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面临着在全球化大潮冲击下传承链条正在断裂的窘境。据普查统计,我国传统戏曲品种在六十年间损失了三分之一;承载着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风貌也因大兴土木遭到破坏;一些地方重申报轻保护,或重开发建设而忽视保护,或开发利用其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精神文化内涵传承,等等。这是尤其值得我们警醒的。

  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遗产应该按其自身演变进程发展,与我们一起前进

  记者:还有一个很让人关心的话题,就是如何看待保护传承和科学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和如何看待您曾提到过的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王文章:我最想说的是,对我国丰富而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无论怎样,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对于我们今天守望民族精神家园、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社会、创造更新更灿烂的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将与时代、与我们一道前进!

  对于丰富而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以为,应该按其自身演变的进程去演变、去发展。譬如剪纸,今天的剪纸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剪纸已有了很大不同,虽然技艺还同以前一样,但时代前进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变化了,这些改变已在创造传承的过程中印入传承人的脑海里,同样的技艺,表现出来的结果则不一样了。这也是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成功例子。但如果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将传统技艺剪纸的优秀作品用电脑复制、再通过机器来批量生产,那种凝聚在手工技艺中的精神血脉,便在这种复制和机器生产中消失了。

  所以,我说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将与时代、与我们一起前进,也就是说,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让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保护和传承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成为我们今天精神成长、文化创造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对延续和传承中华精神和民族血脉、保存中华文明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 谌强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