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应提高生存共同体意识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艺人应提高生存共同体意识
2010年01月11日 15:5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艺人应提高生存共同体意识

  ——从荀慧生先生诞辰110周年说起

  今年是荀慧生先生诞辰110周年,京津沪等地掀起一股纪念大师的热潮,多种从前大家没看过的老剧目被请回舞台,令人有抚今追昔之感。荀慧生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当时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他所塑造的舞台形象已经永载中国的艺术史册。荀先生出身贫苦、艺路艰辛,据说一生挣钱无数,却相当节俭,常资助底层艺人,令人感动。

  众所周知,旧社会的戏曲艺人是一种相对流动的职业,职业内部竞争十分严酷,大部分艺人很难混成“名角”,终生困顿者比比皆是。而修成“名角”的,如荀先生这样具有生存共同体意识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也不少——晚清梨园界有一种类似于社会救助工会性质的民间组织,负责满足同行中互助互益、救济、救助的需要,很多名角均参与其中。

  清代有一种“老郎庙”,也称梨园会馆或梨园公所。它的职能是:对内管理艺人的日常事务,包括接济救助同行艺人,甚至处理长年流浪在外死于异地不能归葬的艺人。对外从事经营业务,并作为艺人的代表参加社会事务,维护艺人的共同利益,解决矛盾,调和关系,维护秩序。德高望重者担任“庙头”——管理者。“老郎庙”几经变化,在北京先后又有“精忠庙”、“正乐育化会”、“北京梨园公益会”、“北平梨园公会”等。据记载,戏曲界“大腕”高朗亭、程长庚、杨月楼、谭鑫培、刘赶三、黄月山、田际云等皆曾任“庙头”。

  1912年潘月樵、夏月珊成立“上海伶界联合会”,“以改良旧曲,排演新戏,表演革命真铭,阐发共和原理,使萎靡之社会日就进化,旁及教育慈善事业”为宗旨。当时《申报》刊的上海革命军政府的批文,称:联合会规定,凡在上海搭班子的同行,不分角色大小,一律为会员。在业艺人每月交纳五厘作为会费,此外主要依靠义演筹款,其中所得费用一部分救助同行中无依无靠的人员,按月补助或给药施财,购地建筑梨园公墓等。

  天津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精忠庙”、1921年陈德霖、王瑞卿,余叔岩、杨小楼、梅兰芳等发起的北京“梨园公益总会”都是此类功能。

  此外在戏曲界,艺人当时有一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义气”,他们常办“义务戏”即不取报酬演出,为帮助贫穷演员或慈善募捐。“义务戏”常联合各戏班名角,举行盛大演出。演出的收入,悉交梨园工会做公益。这种义务戏当时俗称“窝窝头义务戏”,其扶危济困的品格折射了中华民族感恩重义的优良传统。

  时代变迁,语境不同。改革开放后,自由职业的艺人数量不断增加。据不久前《文艺报》透露,现在仅上海一地,体制外艺人的比例已达30%以上,这些艺人为繁荣时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出现也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这些艺人中除少数“大腕”生活稳定外,绝大多数面对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一旦遇到生老病死,他们会更加难过。

  为促进当代艺术的发展繁荣,我们借纪念荀慧生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缅怀大师人格的同时,呼吁中国的艺术界人士增强生存共同体意识,通过政府允许的渠道,努力构建业界的互助职能。

  王萍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