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邦议员:中国应避免文化领域过分市场化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德国联邦议员:中国应避免文化领域过分市场化
2010年01月28日 13: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莫妮卡·古特斯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除了德国联邦议院议员,莫妮卡·古特斯的名下还有着许多的头衔:基民盟/基社盟联盟党媒体与文化事务负责人、联邦议会科研和文化事务委员会成员、勃兰登堡基金会主席,同时,她又是一位文学家、艺术史学家。近日,笔者采访了这位在政界和文化界都很有建树的女士(以下刘为笔者,莫为莫妮卡·古特斯)。

  刘:去年4月在北京故宫举办的展览“金龙和白鹰”是一个德国与中国文化对比的展览,分别展示了中国和萨克森—波兰王国皇室的宝物。不过,在中国和德国的文化中,龙和鹰分别都有各不相同的文化含义。您出席了那次展览,您觉得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对中德之间的交往会有影响吗?

  莫:我认为在文化差异这个问题上,德国与中国的沟通已经胜过德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沟通了。

  中国和德国在文化交流领域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我本人也希望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加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我们对中国非常重视,同时也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虽然我们与其他欧洲国家有更为相近的传统和价值观,但我们一直希望未来在文化领域能和中国建立更多的合作。因为我们相信中国在未来的世界中将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往往比政治对话更能促进国民之间的了解和改善两国的关系。我个人对此有一点体会,我每次去中国访问都会安排和中国政界的对话,包括与一些高层政府官员的交流,他们中很多人文化修养都很高,对德国也很熟悉,不仅了解德国的文学和文化,甚至可以引用德国的诗歌。

  所以在这点上我认为我们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但我希望中德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合作能做得更好,包括加强政府层面的理解和交流。

  刘:您也参加了200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对此您有何看法?

  莫:法兰克福书展的气氛和效果比我预期的还要好。首先是参展内容很丰富;其次书商似乎并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影响;第三就是此次几乎所有的展台、展商都陈列出和中国相关的出版物,这点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似乎不仅仅是对中国作为此次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的迎合之举,这说明德国的出版商和中国方面的交流网络已经非常成熟,中国和德国的知识与文化界已经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是值得庆贺的。

  刘:您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特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该国家的文化。在您的观念中,当代中国的民族特质是什么?您认为德国的民族特质又是怎样的?

  莫:我想先从德国的民族特质谈起,因为这点我更熟悉。德国的民族特质可以通过两点来说明,这两点也是德国文化领域最基本和最典型的特征。首先是德国的文化遗产,我们对本国的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教堂、历史遗迹等不仅得到很好的保护,也尽量避免受到类似高楼大厦等不协调因素的冲击。除此之外,我们还力争使传统得以保留并能生动地再现和发扬,比如勃兰登堡基金会专门给小孩子举办的“讲述童话”活动,一些鼓励民歌和民间舞蹈发展的主题活动等。

  我认为中国对传统和创新这两方面同样也非常重视。在德国人眼中,当代中国的形象一方面是悠久的文化之邦,另一方面则非常现代。中国是文明古国,当日耳曼民族还在原始丛林中狩猎时,中国就有了算术、哲学、书法艺术,宗教在中国也有久远的历史。中国作为文化之邦的历史比德国乃至欧洲都悠久很多。在西方人的眼里,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特质,也是其他民族无法望其项背的。当然,摩天大楼,生活节奏很快,这也是很多西方人对当代中国的印象。我个人对中国的印象大多来自北京和上海。在北京,人们还能感到一些中国古代文化的氛围,上海给人的感觉则是一个典型的世界大都市,现代而时尚,很少遗留传统和历史的痕迹。

  此外要提到的一点是某些西方人对中国的成见,这种成见源于人们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记忆。其实,每个国家在发展中都可能有沉重的记忆。德国经历过东西德分裂,这也是德国民族一段沉重的回忆。重要的是,人们要学会面对历史,并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我们这里曾经举办过一个活动,纪念二战期间上海作为遥远的东方城市庇护犹太人的历史,这从侧面加深了我们对中国的了解。

  刘:那么,对于中国的文化形象,您有何观点和建议?

  莫:首先,中国需要更加重视和保护自身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在大城市的发展中,中国应该注意避免文化领域过分的市场化倾向。德国和中国一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绝不亚于我们对当代艺术的支持。第二点就是注重知识产权。文化的创造是个人行为,应该重视和保护个人文化艺术创作的行为。作为政府,应该给艺术创作者提供更多的独立创作空间。政府应促进支持个体艺术创作,但尽量不要介入艺术创作本身。当然,个人可以把创造的作品捐献给国家,不同的国家也会有对本国艺术的不同支持政策。

  刘 焱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