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季风:“老外”钟情北京传统庙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京华季风:“老外”钟情北京传统庙会
2010年02月03日 19: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北京2月3日电 题:“老外”钟情北京传统庙会

  中新社记者 张子扬

  圆明园的皇家庙会、琉璃厂的笔墨纸砚、大栅栏的百年老号、大观园里游红楼赏民俗、相声剧场的说学逗唱……一场场具有京城味道的庙会在虎年春节即将开启。庙会如今已渐渐成为外国人观察中国、体味北京民俗乃至民间文化的途径。他们说,吸引自己扎根到北京的,并不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是那些最质朴、最传统的民族特质与文化。老北京庙会,算其中之一。

  史料记载,老式北京庙会起于辽代,盛于清代,兴旺期延续到民国和新中国之初。庙会依托于庙,没有庙,就没有会。因此,春节期间到庙中祭祀,祈福祝愿,是其原始意义。有些庙会从初一到十五都可以去,如厂甸和妙峰山;而另一些庙会则专门讲究哪天去,比如初一去前门关帝庙,初二去广安门外财神庙,初三去宣武门外土地庙……每处庙会都有特色,如求子的,会到东岳庙拴娃娃;辟邪保平安的,会到白云观摸石猴。庙会这种民间习俗,随处都能体现出朴素的民间信仰。

  为了提升北京庙会对外国人的吸引力,北京宣武区旅游局今年邀请了近百名外籍人士和港澳台同胞,从2月5日开始,免费体验京味小年。在大栅栏老胡同里,“老外”们将现场体验核桃雕刻、泥塑、毛猴蛋雕塑等民俗手工技艺,在老舍茶馆内体验传统戏服拍照、实用茶艺培训,动手学包饺子、做驴打滚,品尝传统京味家宴,欣赏传统贺岁文艺演出……

  在北京生活了16年的加拿大人古特先生告诉中新社记者:“其实不用邀请,不少外国人会主动上门,享受庙会上最真实的中国元素。但有一个关键——传统庙会的特征不能再变了。”

  每年春节都要赶庙会的古特,已坚持了15年。他说:“至今还记得当初去地坛庙会的场景,人多、热闹、嘈杂、土特产多、商品种类少,但人情味很浓。自己常常被拉住免费品尝,与人耍闹。”

  “但现在有点变了:东西多了,人情却感觉淡了;一些艺人的传统技艺也不如过去精湛,关键是什么都‘向钱看’”。让古特有些担心的是,一个小小的庙会摊位能拍卖出二十几万元人民币的天价,今后庙会是否会脱离文化的坚守,成了赚钱的工具?

  最近有媒体将北京2010年春节的庙会形容为“五光十色”,既包括最洋气的庙会、最甜美的庙会、最激情的庙会,又有最皇家的庙会、最昂贵的庙会等等。一些受访的外国人称,这么多庙会,有些让人眼花缭乱,但让他们最钟爱的,仍是那些有点喧嚣、有点土气、但最为传统的老式风格庙会。

  来自德国的拉托夫认为,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要完整保存古老的建筑,更要完整保存古老的文化传统。庙会上的拉洋片、莲花落、毛猴、面塑等民间老玩艺儿,就是能表现古老文化传统的历史片断。如果说长城和故宫是古城的固定记忆,这些口耳相传或者师徒相承的手艺和把式,则是北京千百年来流动的记忆。

  对于北京新推出不少的“洋庙会”,古特并不兴奋。他说:“或许这些都是吸引当地的人吧。外国人来北京,总愿意找那些可以支撑这座城市、这个民族灵魂的东西,例如庙会的历史,庙会对商品流通带来的推进、对于民间艺术的延续等等”。(完)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