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戈焰倡导的“抢救文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论戈焰倡导的“抢救文学”
2010年02月08日 15:16 来源:陕西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21世纪的文学版图中,解放区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学最活跃的文化载体,半个多世纪以来大批研究解放区文学的专著争相显露文坛,呈现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争斗艳的创作格局。如钱丹辉主编的《中国解放区文艺大辞典》,安瑞华、涂涂主编的《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论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选的《丁玲与延安》等等学术文集,它们都体现了“抢救”二字本身的时代意义。

  1986年著名抗战老作家、诗人戈焰正式向中国作家协会提出“抢救文学”的倡议,1989年11月4日《文艺报》以《老作家戈焰和她的“抢救文学”》为题,表述了戈焰所强化的学术思想,其含义就是历史留下的重大题材不要带到坟墓中去,要以一种振奋精神,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怀着当年在战火中的神圣感和责任感,在默默地做着这种抢救工作。他们可能一时不被所有人理解,历史终将站出来证明他们的美丽和强大。”(肖云儒:《她在抢救一种精神》)。无论我们是抢救一种精神,还是抢救一种文化,它的文学价值的历史意义必然都具备着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作家个案研究的历史解读与解放区文学研究的理论穿透。戈焰《诗人,你站出来吧》:擂起战鼓/吹起进军的号角/像抗战诗人那样精神奋发/狠狠地呐喊击鼓……我为诗人狠狠呐喊击鼓的精神而自豪,我特别钦佩这种击鼓诗人的诗格与人格。在83岁生日之际戈老还写下了一首《走进白云世界》,诗歌是她精神家园里最温馨的憩所。戈老说:“我现在还能动笔写诗,这说明我还在爱着这个美丽多彩的世界。如果有一天发现我诗的灵感没有了,这就说明我已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或者说我已满于现状不思进取。”显然戈老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勤奋诗人。正是她有着这种不满于现状的进取思想,戈焰才决定把她剩余不多的时间按诗人自己的说法“如果把我们都知道的亲身经历带到坟墓中去,那绝对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应该把它们抢救出来。”

  既然是抢救,戈焰就十分重视它的历史真实。换一句话来说如果不尊重历史的真实,即“她所倡导的抢救文学就没有多少的历史意义可言。”从这一角度上说她发表的《忆访首次解放华北重镇张家口》为例,明显与苏联出版的一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说张家口察哈尔全省的解放是苏联红军的功绩,而八路军只处于协助的地位不同。作为当年亲身参加首次解放张家口的记者戈焰,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依据,立场鲜明地表达了与苏联所出版史料的不同见解。戈焰说,她的回忆文章除了历史的真实性之外,就是它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正因为如此刘澜涛在读了这篇文章后说:“就如重新经历了当年那些难忘的岁月,其人其事历历在目,非常亲切感人。”戈焰的抢救文学曾得到了老作家、过去的战友孙犁、魏巍、陈明、雷加、邓康、柳杞等人的赞赏。

  中国解放区文学具有革命的光荣传统,在现当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解放区的文学作品所张扬的民族正气,是中华民族赖以形成坚强凝聚力的战斗精神,写出了中国交响中最动人最激越也是最响亮的乐章。周恩来总理曾指出:“解放区文学最有生命力,它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一种文学精神把毛泽东文艺思想落到了创作的实处。”

  我们说抢救这一时期的文化遗产,其实也就是抢救抗战时期老同志们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这种抢救工作建立在一种执著的怀念之上。具体到戈焰的“抢救文学”,她是着意从那些司空见惯的历史缩影中发现事物自身奇异的光辉,然后用一种出其不意的历史回忆,用她个人的独特语汇将这段沉淀的历史打捞出来,还原它本来的历史真实。戈焰一直处在喧哗的文坛之外,恪守着她自身的审美追求,从这种追求的写作中欣赏自己精神饱满的生命个体。我们可以从她的长篇小说《浪尖上的巾帼情》中领略到“饱受战火洗礼的戈焰始终不渝坚守着自己的创作理想,维护时代主导精神的重要一脉,作为具有独立思维和艺术品格的创作主题,戈焰在艺术探索多元化的今天,毅然致力于革命历史题材领域的挖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戈焰抢救文学的激情呼唤和《巾帼情》对于那种民族曾引以自豪的精神与理想的理性守护。”(丁增武:《激情的呼唤,理性的守护》)。《浪尖上的巾帼情》呼应了上世纪80年代戈焰以文学创作中历史精神的断层为现实依据,向文坛发出“抢救文学”的呼声。对于这部再现我军渡江的历史长篇,作者“从主人公马妮的形象生成与完善过程到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乃至于渡江地点的精心选择,无不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在长期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对原型素材加以提炼升华”(丁增武)。作者虽然在岁月的晚年并不远离俗世的同化,但她已在人生风雨的半个多世纪经历了太多苦难坎坷的磨难,她始终感到自豪的是1949年春天,她从晋察冀边区调到第二野战军担任战地记者,亲眼看到南下大军浩浩荡荡气势磅礴威风阵阵,看到英勇善战的人民群众,冒着敌人的枪火从死亡的浪尖上勇敢地冲过江岸,他们英勇不屈的精神时时感动着戈焰,加深了作者历经战火风云的生死考验。

  戈焰在《浪尖上的巾帼情》小说中塑造马妮的英雄形象很有特色,将马妮推到一个历史的“浪尖”上,它有双重的寓意。一指江面上惊涛骇浪的意思;二指那个时代阶级斗争的激烈。马妮横眉冷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特别是她勇擒军情特务的大智大勇,表现出英雄的精神历练,她在自我选择的过程中凸现的心灵力量,使人们感受到了崇高伟大的震撼,并为马妮要求担当“第一船”作了最好铺垫。马妮豪迈地说:“是龙要下海,是虎要归山。”群众称赞她是:“初生的牛犊老虎尾巴都敢拽,马蜂窝也敢捅的倔丫头。”戈焰理想主义的审美观点,使她塑造的马妮身上既延续着精忠报国的民族情感,又有着时代变革和人类生存意义的思考,以及马妮内心深处面对自我选择的矛盾升华,让英雄的崇高与庄严在对人物自身的不断超越中体现出来。这说明一位成熟作家创作姿态的精神高扬,让个人深深地根植于广袤而博大的社会形态中永葆自身强劲的精英意识。事实上戈焰一方面从中寻找最为本原的生命情态和存在状态,使自己对人类生存的探索获得更为丰饶的历史文化土壤,另一方面也在当时的结构中摆脱制约,使自己的独立意志和自由秉性得到完整地表达,从中获得最大量的独特精神资源,恪守了自身独特的审美品格。

    杨青云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