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旧时“驻京办”——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闲话旧时“驻京办”
2010年02月12日 12:5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随着县一级驻京办被撤销的消息传出,围绕驻京办的讨论颇为热闹。其实对普通的北京市民来说,说到驻京办,更多时候想到的是正宗地方菜。北京许多驻京办都有地方特色的饭店,如建国门附近四川驻京办的“贡院蜀楼”,广东驻京办的 “ 岭南饭店”,福建驻京办的 “八闽食府”, 一年四季生意火爆,有爱好者还在网上发布了亲自尝出来的“驻京办美食地图”。去驻京办吃家乡菜,也是许多在京外乡人共话乡情的一种方式。

  驻京办的话题一热,人们不禁追本溯源,历史上有没有类似的机构?相似度最高的就是明清时期遍布北京南城的会馆。

  会馆是寓居外地的同乡为联谊等目的建立的交流场所。它也分种类,就北京的会馆来说,有些是地方商会建立,旨在团结在京的同乡商人,互相照应,共谋商机,也为进京赶考的举子提供食宿等帮助,是一种民间机构;还有一种具有浓厚的官方背景,通常由在京的朝廷大员倡建,晚清中枢机构在用人上特重乡谊,这类会馆就成了乡党互相帮衬的舞台,北京后孙公园胡同的安徽会馆,就是李鸿章联络淮军诸将出资建造。会馆,见证了宦海进退、商场争斗、科举沉浮,不过它始终不属于官方机构。然而不管是哪种会馆,联络乡情的方式再多,总免不了会有吃和玩。

  寓居外地的人士想念家乡的味道,会馆便提供家乡菜、家乡酒。北京和那些会馆林立的城市,也是各种美食传播、碰撞、融合的地方。老字号“王致和”的创始人王致和,就系清康熙年间进京赶考但名落孙山的安徽举子,为谋生计,他重操小时在家乡学过的磨豆腐手艺。一次偶然的机会,制出了美味的臭豆腐,从此名气渐大,最后竟传入宫廷御膳房,而他最初卖豆腐的地点,据说就在其寄居的前门外延寿寺街羊肉胡同的安徽会馆。会馆带来的各地美味,在不断融合中还催生了新的菜品和佳酿,如山西盛产汾酒,历史悠久,口味醇美,成为京城山西籍会馆举行宴会的必备美酒,其制作技术随之传到各地。清初直隶总督移镇保定,作为京畿重地、交通要道,保定城内汇集了各地商贾,建起了大量会馆,南北饮食随之交汇于此,在吸纳各地佳肴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名满天下的“直隶官府菜”。一些城市的老会馆,今天依然供应当地菜肴,如昆明翠湖边的石屏会馆,仍日日演绎着滇南重镇石屏的美食传奇。

  说到“玩”,旧时文化生活匮乏,戏剧演出也就是最受欢迎的活动了,特别是清代康熙以后,各种地方戏如春笋般涌现。当时北京城的许多会馆都有戏楼,可以说,会馆的中心建筑往往是一座大戏楼,最为奢华宏丽。看戏,成为同乡们联络情谊最常用的方式,一边听着优美乡音,一边宴饮品茗叙旧,浓浓乡情融于觥筹交错、歌舞升平之中。北京的老会馆,还有两座保存了戏楼,一是虎坊桥的“湖广会馆”戏楼,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程砚秋等一代名伶均在此登台献艺。今天这里不仅设立戏剧博物馆,还仍然发挥着戏台的功能,每天都有京剧演出,琴弦依旧,唱腔依旧,只不过座中客人,从昔日的两湖同乡,换成了普通市民和八方游人。而上述安徽会馆,也有座近年得到修缮的大戏楼,为坐南朝北的两层木构建筑,著名的“四大徽班”中的三庆班曾在此为同乡演地方戏,不过由于该会馆目前尚有居民占用,百年前“楼台演歌舞,极丝竹管弦之盛,梨园美具,世情且看戏登场”的热闹场景,现在只给偶到的来访者留下曲终人散、人去楼空的时空错觉。

  时过境迁,这些旧日“驻京办”里的欢娱时光,大多只能在文献记载和空荡旧物中体会与遐想了。

  耿 朔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