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年节说法源于竹子 抢救文化提倡“拿回”——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学者:年节说法源于竹子 抢救文化提倡“拿回”
2010年02月22日 13:28 来源:金陵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主题: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谈中国年节文化

  主讲人:翁敏华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地点:南京图书馆多功能厅

  你知道年节的由来有什么含义吗?除夕夜为什么有守岁的说法?春节联欢晚会是不是真的需要改革?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翁敏华的讲座将为你一一解答。

  “年节”说法源自竹子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新岁,口头上被称为过年。古时候,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年节文化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精神文化,而年节说法来源于竹子。”翁敏华表示,竹子有明显的竹节部分,我们的祖先最早用竹子来比喻过年,意义就在于要后人记住时间的流逝,珍惜时间。

  新年是新旧交替的界限,在《说文解字》中,“年”被解释为“谷熟也”,包涵了农耕的意味。民间有一种说法,“年”是一种怪兽,平时躲在山中,在除夕之夜会下山吃人,除夕守夜是为了防御怪兽攻击牲畜和人类,守岁事实上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生命。

  小孩太过稚嫩,为了帮助小孩守岁,大人通常为小孩准备了压岁钱,而放爆竹可以吓跑怪兽“年”。

  DIY过年节

  对于过年的方式,翁敏华也有自己的一套说法——“DIY过年节”。

  翁敏华解释说,所谓的“DIY过年节”,是指在过年过节的时候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比如一家人一起动手包饺子,不仅增加了年味儿,还给一家人提供了感情交流的机会。

  谈到春节联欢晚会,翁敏华遗憾地表示,现在的春晚虽然每年都会在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上加以创新和改造,但是观众们的认同感却降低了,“可以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或是以前的经典节目加以重新表演和展示,关键是可以让更多的观众参与进来,有集体的认同感。”

  呼吁增强“我们感”

  翁敏华强调说,在过年的时候,人们应该提高自身的“我们感”,比如在过年的时候做到“万众一食”,北方的饺子,南方的年糕,这些都应该成为过年时固定的食物,除了“万众一食”,“我们感”的提高还有待于在服饰上的统一,中国也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如果我们可以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固定一套服饰,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做法。

  翁敏华认为,自2002年2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以来,发掘保护非物质遗产一事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她提出,抢救文化传统,可以提倡“拿回主义”,“有很多节日我们不重视,就逐渐成为别的国家的传统节日,我们应该拿回来,保护我们的文化传统不被流失。”

  本报记者 韦 晔 实习生 钱奕羽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