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实现全产业链的价值 品牌空间还有多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印象”实现全产业链的价值 品牌空间还有多大?
2010年02月25日 15:22 来源:南国早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印象·西湖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迪斯尼、百老汇、好莱坞等世界知名文化产业品牌,令国人无比羡慕和感慨。其实,近年来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品牌大型实景演出“印象”系列,2003年从桂林山水启程,走过丽江,经过西湖和海口,又将驻足武夷山……“印象”,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引人注目的商业模式

  “印象”为什么能火?

  艺术魅力是其核心竞争力

  阳春三月,“印象·大红袍”将开启大幕,正式在世界名胜武夷山实景公演。

  但这之前,“印象”已经先声夺人,试演时就轰动了当地,印象茶馆开业、大红袍茶叶店借势扩张、附近本是卖铁观音的茶叶店也都改卖大红袍——像所有的“印象”作品一样,每到一处都锦上添花,带“火”当地的旅游。

  “印象·大红袍”又是一次实景演出的创新。360度的旋转观众席,可让观众从不同角度品味武夷山风情,一转一景。像所有贯以“印象”之名的演出一样,又是一台自然山水背景下的文化大餐。

  “印象”系列由著名导演张艺谋领衔的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公司作主创团队,根据地方政府牵头组成的投资方的要求,结合景点特色和文化,打造的大型实景演出项目。然后由独立的经营公司进行日常管理和运营。根据协议,“印象”的艺术主创团队将从每年的演出收入中提取版税,同时还要每年对演出进行维护性排练和改进,保证演出的质量。在“印象”的主创团队中,张艺谋为“印象”系列带来了招牌效应,但实际的创作工作主要由王潮歌和樊跃承担。

  以自然实景为舞台,蓝天、白云、雪山、湖水都是道具,再加上现代声、光、电技术,演出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独创了新的艺术形式,是中国艺术家们想象力的大胆释放。“实景山水演出中,行为、视觉要大于语言。这种演出,不是话剧,是拿行为,拿天、水、人之间来做视觉演出,达到人与自然艺术化地融为一体。因为场面足够大,所以实景演出要具备‘大片’的气质和感受。”印象系列原创之一樊跃导演这样理解印象的艺术魅力,“同时,在演出布局上,要有一些直指人心的细微之处和点睛之笔,让有思想、有生活体验的观众在观看演出时,触景生情,整合过往经历,产生情感共鸣”。

  “为了达到这种‘大片’的视觉效果,每一台演出都有一个舞台奇观;为了打动观众的情感,每台演出中都有几个情感爆发点。”樊跃谈起印象的构思技巧。这两条主线指导着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奇思妙想,使得此“印象”非彼“印象”,每一场都各具特色。中青旅的项目经理郭玲玲五台“印象”都看过:“印象·刘三姐”中最感动山水的壮美;“印象·丽江”以雪山为背景,最震撼少数民族粗犷的气势;“印象·西湖”最打动人的是那场人工雨,充盈着烟雨江南的朦胧意境;“印象·海南岛”能享受海边的放松和休闲;“ 印象·大红袍”试演时她也看了,印象最深的是茶文化的情趣。

  对于视觉效果,观众评价“震撼”,触景生情,禁不住洒下眼泪。几个台湾记者看“印象·刘三姐”后,哭得用完了一盒纸巾,告诉导演的第一句话是“台湾太小了”,她们“印象”最深的是祖国的博大;生长在云南的徐涌涛看“印象·丽江” 时泪流满面,没想到自己身边的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得到这样的演绎和解读;一群意大利艺术家,看完“印象·西湖”后,抽泣不止,久久不愿离去,尽管不通语言,但“东方罗密欧和茱丽叶”的凄美故事深深地感染了他们……

  “现代都市人旅游,希望在山水中忘却城市的喧嚣,实景演出从山水文化中提炼出来,让游客能够感悟山水、感悟真实、感悟地方文化。”另一位“印象”主创者王潮歌道出了自己的创作初衷,“每一台‘印象’,艺术家们首先要留下印象,要被感动”。于是,导演组一头“扎”到实地,采风、调研、创作、排练,耐得住辛苦和寂寞。在当地驻扎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去精心打磨一场演出。

  “印象·丽江”的第一版,用半年时间营造了一台“祭雪山”的主题演出,但追求完美的导演仍不满意,觉得连接生硬、冲击力不够,最后竟要全盘推翻。半年的艰辛将白费,几个年轻编导痛哭流涕、心痛不舍。后来,总导演王潮歌和樊跃“置于死地而后生”,苦思一个晚上,碰出了现在“集合”的创意,300多个农民演员集体跑入场,自然、真实、打动人。王潮歌坦言:“不是我们苛刻无情,也不是我们爱折腾,我们不能对不起这好山好水。”

  观察员点评

  谢伦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博士后):中国文化资源很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但把文化资源开发成文化产业品牌,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印象”的成功正是因为有王潮歌、樊跃这样负责任、富有创造力、又能吃苦投入的艺术家,才使得“印象”这个文化产品有了原创性,有了观众的口碑,有了核心竞争力。“印象”团队通过借助张艺谋的明星效应,精心打造了一个以“强大演员阵容、政府倾力支持、科技手段参与、融入旅游线路”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