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如何成为一门“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写作如何成为一门“学”?
2010年03月15日 14:43 来源:文学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伊索寓言》里有一条蜈蚣,一天,当它知道自己有多少条腿时,忽然就不会爬了。老实说,我向来怀疑,写作是一种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授的“技艺”。我的大学老师曾一语中的:对于写作,老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写。就像《伊索寓言》里那条蜈蚣,当你知道越来越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后,你可能就什么东西也写不出来了。

  周作人在谈到自己“学习国文的经验”时,讲了个笑话:有人从街上买了包臭虫药,药包一重一重用纸封好,他回家后一重一重打开,最后一重里却放着一张小纸片,上面只有两字曰“勤捉”。同样的,对于写作,除了大量地阅读与练笔以锤炼文字的敏感与思想的敏感,也就是除了“勤读”和“勤写”之外,又哪有什么“方法”、“技巧”之类的万验灵方?

  所谓温故知新,现在困扰我们的问题,答案往往隐伏在过去;即如写作来说,回到最初之时,也许倒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源头”。现在,让我们放下“学问”的架子,回到小学低年级。通常的,二年级还不会写作文,到了三年级,开始写作文,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为什么在那时会有如此跳跃式的进步?无非是因为小学一二年级学的每一篇课文,你都能背得滚瓜烂熟,那些课文里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可以供你自如地调遣。到了初中、高中、大学,学过的文章固然多,但不要说背诵,试问可曾有几篇你曾熟读?

  曾国藩是深谙此理的,所以他教他的几个儿子写作,不是如我们惯常所见的那样教他们如何构思、立意、谋篇、布局,乃至遣词造句,而是首先强调“读”:“先之以高声诵读,以状其势;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与我喉舌相习,则作文时自有句调凑赴腕下。”

  由此观之,大学中文系普遍开设的一门课“写作学”就显得面目暧昧可疑。几本目前比较通行的写作学教材,如果把自己跟文学理论重复的内容删去,还能剩多少?鲁迅先生和邓拓先生都曾讥嘲过市面上的“文章写法”和“小说学”之类的所谓“指导书”。现在大学通行的写作学教材与这些“指导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需要申明的是,我并不反对“写作”成为一门“学”。天下万物,皆有其道,都可以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写作当然不例外。只是,目前写作学科的“成熟”度相当可疑。沈从文先生当年在北大教的是“写作”,那时肯定没有可以用来“照本宣科”的所谓教材,沈先生又不会,或者说不愿在课堂上大讲“应该如何让如何”,没办法,他只得出题目,然后跟学生一块写,所以后来才有《从文小说习作选》的出版。这种教法效果如何,姑且不论,他最起码维护了写作的尊严,葆有了一个知识者的诚实与良知。

  作者:丁辉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