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死要面子”:来源于封建社会里的“谥”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谚语“死要面子”:来源于封建社会里的“谥”
2010年03月17日 15:53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落魄得很,但坚持穿长衫,因为攸关面子问题。在旧时代,劳动人民都是短打,只有读书人才着长衫。穿短打,为的是劳动时的方便,穿长衫,绝对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只能是斯文之人才穿。孔乙己其实很穷困,那长衫已很破旧龌龊,可他怎么也不肯脱下这件长衫而着短打。可他无业,无业也就无钱,无钱而免不了偶尔做些鼠窃狗盗的事,也就免不了挨打。这也是中国人对于小偷小摸的常规惩罚,而被打者通常也只护着自己的脸。所谓“打人莫打脸”,就是说,你打我哪里都可以,独独别打脸。脸,即脸面,对特别在乎面子的国人来说,至关重要。

  有一次,他腿裹着蒲包,用手扶地,几乎是爬来酒店,沽酒喝,掌柜见他如此样子;“你又偷了东西了!”他也不作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掌柜的反问:“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他低声解释:“跌断,跌,跌……”他的眼神,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这就是民间谚语“死要面子活受罪”典型写照。

  “死要面子”的民间谚语,来源于中国封建社会里的“谥”——已经死去的汉字“谥”,是“死要面子”的本意。虽然人死之后万事皆空,有面子或者没面子已与死人无涉,只是活人在争这份面子。“谥”在古代,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过,辛亥革命以后,“谥”也随之消亡,但是,类似的“死要面子”风气,迄今不衰,很有知往鉴来的必要。

  若从编年史的《资治通鉴》来看,书中第一位有谥的皇帝,该是东周的威烈王,据《谥法》:“猛以刚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对这位有名无实的君主,够高看的了。南齐的沈约批评说:“诸复谥,有谥人,无谥法。”从一开始,谥,就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事物。第二位,也按《资治通鉴》的排列,是晋国的智宣子。据《谥法》:“圣善周闻曰宣”。可元代的胡三省则说:“智氏溢美也。”溢美二字,称得上是诛心之论,把千古以来所有的谥,也包括所有为死人专写的讣告,以及追思缅怀的文章,一言戳破。

  《清史稿》的结尾有王国维传,这位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的学者,大概是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位受谥者。民国初年,爱新觉罗·溥仪还统治着故宫三大殿后边紫禁城一小块地方的时候,王先生曾被这位逊帝延聘为“南书房行走”,官居五品。不知他是中了尼采之毒太深,还是赶上冯玉祥将宣统逐出故宫,皇帝成为丧家之犬,他这五品行走,就一头跳进湖水里去了。人们将这位有学问的遗老捞起来以后,发现他衣带里的遗墨,写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词句。于是,已在天津张园做寓公的溥仪,赐了他“忠悫”的谥号。据《谥法》,“危身奉上曰忠,行见中外曰悫”,估计是郑孝胥等臣僚,钩沉古籍,苦心拟就,上呈御览,这种像煞有介事的儿戏,对这些君不君,臣不臣的封建余孽来说,除自得其乐之外,也让王国维有机会上了《清史稿》,成了献身大清王朝的忠贞义士。

  由于“谥”的溢美,后来的悼念文章,却总是尽量挑好的说了,有的连最起码的针砭也不存在,也就不必深究了。

  何况上帝让人们对死者宽容呢?因此从对死者的纪念出发,肯定得强烈一些,褒扬得光辉一些,描画得灿烂一些,美化得辉煌一些,好像也是正常现象。至于逝者生前美中不足的方面,不无遗憾的方面,难与外人道及的方面,见不得光天化日的方面,按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大人之过,日月之食的夫子之道,为贤者讳,尽量避之隐之,也属人情之常。

  然而国人好形而上,喜绝对化,爱矫枉过正的脾性,弄得这种呜呼尚飨的文字,常常写得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效果却适得其反,令人啼笑皆非。当然喽,九泉之隔,阴阳之别,生死异途,触物伤景,难免情不自禁,这是可以理解的。拿点纸巾擦擦眼泪鼻涕,也就算了。用不着化腐朽为神奇,立丰碑于乌有,原是有限之水,怎能潺潺不断,更不能波澜壮阔?本是凋零之木,焉会葳蕤常青,更不会繁花似锦!把死者头上的光圈,溢美得一个天花乱坠,功勋光荣之极,人格伟大之极,毕生正确之极,甚至连毛病和缺点也是十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白璧微瑕,不足挂齿。溢美是需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要溢得适度,溢得恰当方好。

  我一直怀疑那些乘鹤仙去的同志,会不会为别人给他戴上的高帽子而负担沉重,而在九泉下深感不安!

  李国文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